口腔潰瘍
俗稱“口瘡”,由于經常反復發作,又稱為復發性口瘡。中醫認為本病是虛火上炎所致。六味地黃丸有滋陰降火的功效。患者可每次服用六味地黃丸8克,每日2~3次,同時加用左旋咪唑50毫克,每日3次,連服3天,3~5天即可使潰瘍消退。
三種人不宜服用六味地黃丸
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者
雖說六味地黃丸是偏于補陰的藥,但方子內滋陰的藥偏多,胃功能不好的人吃了后會妨礙消化功能,所以,即使你是屬于腎陰虛者,但脾胃功能不好,不建議服用。
沒有明顯腎陰虛的癥狀者不宜
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煩熱、頭暈耳鳴等。六味地黃丸雖說有補腎的作用,即使健康者短時期吃了也不會有什么副作用,但長期服用,很可能出現腹滿、便溏、食欲不振等情況。
明顯腎陽虛者不宜
腎陽虛多表現為面色偏白、腰膝酸冷、身體虛弱、喜暖畏寒。許多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以為是因為腎虛引起的,于是就自作主張服用六味地黃丸,但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腎只是泌尿系統的重要器官,與性功能強弱沒有直接聯系。
關于六味地黃丸的十大誤區
1、六味地黃丸最初是用于治療兒童腎虛病證的方藥,原名稱為“地黃圓”,首載于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但是,六味地黃丸并不是錢乙首創的,他應該是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基礎上加減而成。
2、某種意義上看,六味地黃丸其實是個“殘方”,它是在張仲景腎氣丸(8味藥)的組方基礎上,減去附子和桂枝而來的。張仲景的腎氣丸主要用于補腎氣,而六味地黃丸主要用于滋腎陰。
3、在六味地黃丸的本源方腎氣丸中,使用的不是熟地黃而是干地黃(生地黃的干燥品),宋代錢乙將干地黃換成熟地黃后,后世醫家均本于此而形成諸多衍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