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將于2024年5月24日至10月27日榮幸呈現德國藝術家阿爾伯特·厄倫(Albert Oehlen)展覽《繪畫》。本次展覽在路易威登基金會 “墻外” 項目的構架內呈現,該項目在東京、威尼斯、慕尼黑、 北京、首爾和大阪的路易威登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展開,秉承基金會的使命,旨在邀請更廣泛的國際公眾參與基金會的活動。
阿爾伯特·厄倫追崇約爾格·伊門多夫(Jörg Immendorff)的藝術風格及其歷史反諷特點,繼而受到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教義的影響。他曾被20世紀80年代初的德國新表現主義或稱“壞畫”運動的勢頭卷入,而這股勢頭又與同時期風靡歐洲和美國的具象繪畫復興相呼應。他開始參與科隆的藝術圈,并進入了一個非正式團體,其中的著名成員包括他的兄弟馬庫斯·厄倫(Markus Oehlen),奧格爾格·赫羅爾德(Georg Herold),以及沃納·比特納(Werner Büttner)。厄倫與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密切交往幫助他建立起了批判性思考和對繪畫真正的熱愛,其后,他開始為自己設立繪畫規則,例如只使用灰色和棕色,直至1987年。然而,他也不時地大膽偏離這類限制,比如在1986年用三原色繪制了希特勒的肖像。
他在1988年正式開啟抽象繪畫的生涯,盡管是個人藝術轉向,卻也映射出現代繪畫的歷史軌跡。對厄倫來說,這種看似風格上的劇變實為假象,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部分具象作品命名為了“抽象繪畫”,以拓寬其路徑。工作自由使他擺脫束縛并將自己置身于更廣泛的視覺語境中,包括平面設計,廣告,音樂,等等。透視逐漸從厄倫的繪畫中消失,取而代之,他用鮮艷的色彩、層疊的筆法、不同的透明度(從透明到覆蓋)來創造畫面的深度。
左:《無題》(1992-2005),右:《潛艇總動員》(1996),阿爾伯特·厄倫
在1992年的《電腦繪畫》系列中,繪畫作為“屏幕”的觀念被確立:厄倫使用他的德州儀器牌筆記本電腦作畫,結合技術的力量,與現代主義主題重建聯系,卻也意識到所謂“進步”也很快會變得過時。他用絲網印刷將黑白色的網狀圖案印到畫布上,并再次對其進行手工加工,以兼具有機與生機論(vitalist)的方式,讓技術、線條和圖像在相互滲透的同時,呈現出深思熟慮后的畫面。1990年代后期,他的“灰色繪畫”(Grau)系列在單色中融合具象片段,而同期產出的,還有他那些最為色彩豐富的抽象繪畫。
左:《剃須》(2005),右:《最后一個人23》(2022),阿爾伯特·厄倫
“我想要的是情緒!有時候,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藝術創作有些過分清醒。…而且我總是想做波普藝術,想做那種巨大的,色彩鮮艷的,令人瞬間被吸引的東西”,藝術家說道。厄倫以他多元形態的創作,不斷抗拒著抽象與具象的二分法,在圖像高度飽和的環境中呈現出原始的表現主義。他2008年的《手指繪畫》部分用電腦創作,但2014年同屬這個系列的作品又排除了任何合成圖像。他2013年的《室內》系列不顯露一絲手工痕跡,而是以粗放的圖形主義制作的廣告拼貼,但他2016年的《樹》系列卻被一個可識別的具象元素所約束:一截樹干…阿爾伯特·厄倫豐富多樣的創作無法被簡單概括,除非引用畫家自己的話:“我希望看到這些質地被放在一起:精致與粗糙,色彩與模糊,還有潛伏于所有這一切之下的,那歇斯底里的基調。”
《石頭》(2009),阿爾伯特·厄倫
在《繪畫》中,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精選了六幅收藏畫作,其中大部分作品此前從未被展出:《無題》(1992-2005),《潛艇總動員》(1996),《剃須》(2005),《石頭》(2009),《無題》(2017),和《最后一個人23》(2022)。展覽邀請觀眾共同探索這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豐富多元的畢生創作。
關于藝術家
阿爾伯特·厄倫1954年出生于德國克雷菲爾德。他在瑞士布勒和西班牙塞哥維亞生活和工作。1978年,在定居柏林一年后,阿爾伯特·厄倫從德國漢堡造型藝術學院畢業。當時,柏林是歐洲反文化的心臟,朋克文化尤甚,這種能量和美學對他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在1980年代,他是名為“新狂野”( Neue Wilde)或“狂野青年”(Junge Wilde)的團體的一員,該團體聚集了來自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藝術家,他們反對既定的學院派繪畫,而更傾向于新表現主義。厄倫從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或西格瑪·波爾克等藝術家那里汲取靈感,從單純的繪畫過程到繪畫在整個藝術史中的發展,他的創作對繪畫媒介本身提出質疑,致力于重新發明和重塑藝術史,并始終反對傳統的等級劃分。即便他的實踐看似側重于抽象,具象也不時出現在他對“經典”流派(自畫像)的重訪,對拼貼、異質圖像和多種材料的使用當中。他受邀在多家重要機構舉辦個人展覽,如英國倫敦蛇形畫廊(2019);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2016);瑞士蘇黎世美術館(2015);以及法國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2009)。他的作品被納入多個收藏,例如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路易威登基金會;德國柏林的戴姆勒當代藝術中心;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關于路易威登基金會
路易威登基金會致力于將當代藝術及藝術家帶入大眾視野, 并展示這些藝術家在20世紀的創作靈感之源。基金會所舉辦的展覽及典藏旨在幫助更廣闊的群體了解藝術。由加拿大-美國建筑師弗蘭克‧ 蓋里(Frank Gehry)所設計的路易威登基金會建筑本身即表達了基金會的藝術主張,同時也是21世紀建筑風格的杰出代表。路易威登基金會自從2014年10月開幕以來,已經吸引了來自法國及世界各地超過一千萬人次訪客到訪參觀。路易威登基金會致力在基金會以及與公共和私人機構合作推廣國際藝術活動, 合作對象包括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和圣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2016年的《現代藝術經典 —— 史楚金個人收藏系列》與2021年的《莫洛佐夫個人收藏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現代: MoMA 在巴黎》),以及倫敦考陶爾德藝術學院(《考陶爾德收藏: 印象派視界》)等。基金會藝術部門亦規劃了“Hors-les-murs” (墻外) 項目, 于東京、慕尼黑、威尼斯、北京、首爾和大阪的路易威登空間專門展出來自典藏作品的特別展覽。這些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并通過特定的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推廣。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
北京市建國門外大街1號國貿商城南區西樓
周一至周日上午11點至下午7點
公共節假日正常開放,入場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