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財大一位學生20歲就被父母安排了兩次相親,華師大也有大學生假期一到姑姑就介紹對象。記者發現,不少90 后在校大學生在父母或親戚的安排下提前加入相親大軍。而且,“被相親”多是女生。專家稱父母唯恐子女成為剩男剩女,社會對男士婚齡的寬容度高于女性。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廣東在校女大學生均表示不抗拒“被相親”,但希望先解決就業頭等大事。

相親之親戚插手:姑姑男鄰居愁煞大三女孩
6月底,華南師范大學大三的小陳就難逃姑姑的一番安排,經歷了一次“微信相親”。
小陳是廣州本地人,家人不希望她嫁到外地,于是拜托親友幫忙物色本地優質男。姑姑瞄準了目前年輕人的交友方式,將有5年工作經驗的IT男鄰居的微信號發給了小陳。熱衷微信交友的小陳沒有拒絕。
在朋友圈的幾番互動下來,兩人決定約見。一見真人,小陳就領略到線上線下的差距:“微信頭像看起來很正常,真人很邋遢。T恤穿到膝蓋,配直筒褲,然后背包也斜背快到地上。”
小陳回憶,當天烈日炎炎,但男鄰居堅持去露天餐館吃飯,這讓踩著高跟鞋、一身無袖連衣裙,還化了妝的小陳深感“這個男鄰居不體貼”。飯后,小陳想找公交站坐車回校,男生說手機里有GPS可以帶路。但30分鐘過去了,還得靠路人指引。這更讓小陳對IT男的印象大打折扣,“男生出門都不查地圖,太粗心了。” 一氣之下,小陳謝絕了他的陪送,還將一天的“囧遇”告知家人,還說:“太不靠譜,一輩子都不再相信微信的自拍頭像。”
不過,這一次的“插曲”在小陳看來是“對象問題,不是相親這個方式問題”,她依然認可相親對于交友的作用:“這跟古時候的‘盲婚啞嫁’不同,做不了對象可以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