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想必大家都有體會。小時候,和同學打架,一身是傷,回家后,父親問:“怎么回事?”你會說:“摔了一跤。”因為,如果說出真相,等待你的,一定是更難堪的羞辱和責罰。作業本用完了,你會撒謊:“學校要交練習冊的錢,20塊……”因為,如果你以自己的訴求為理由,向父母要錢,他們從來不給。考試考了不及格,你會把試卷扔了。回家對父母說:“還不錯,70多分。”因為說出真相的代價太大。當一個人選擇是否去說謊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潛意識內做出判斷了:誠實=源源不斷的審判+難以忍受的抱怨。撒謊=大概率的平靜+可能的好處。誠實是有條件的。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預見的被寬容。自我有力量,能對過錯完全負責,他會選擇誠實。可預見被寬容,代價不會太大,他也會選擇誠實。如果這兩者都缺失,撒謊,就成了一種自我防衛。這不是簡單的道德教育能解決的問題。如果過度要求孩子保持誠實,生硬地宣揚“誠實是美德”、“誠實是為人之本”,往往會造就一個“更不誠實”的孩子,他會用更加隱秘的、迂回曲折的、費盡心思的方法來對付家長,隱瞞真相。長此以往,對他自己,也會不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