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潛意識都想要逃避。
我能維系好這段關系嗎?
我能讓對方持久地愛我嗎?
每當心里閃過這類問題,他們脆弱而不自信的內心就會涌現(xiàn)一種聲音:不,你做不到。
童年不幸的人,對生活常常有著更多的懷疑和敵意。
一旦自己遭遇挫折,伴侶不能及時站在自己這邊,他便難以相信伴侶的真心,甚至潛意識里將對方排斥在自我世界之外。
如同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在感情里摔了一跤后,再也不敢繼續(xù)往前走了。
04 無法從“為自己而活”階段進入到“共生”階段
菲菲和木先生的感情并不是伴侶之愛,而是浪漫之愛。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美好的婚姻應該具備三要素:親密、承諾、激情。婚姻中如果缺少親密,一但激情消失,就很容易解體。
伴侶之愛呢,會讓人們體驗更多的親密感。就像共生體,你可以在我這兒得到溫暖,我可以在你那兒得到關懷。
我們會把自我的一部分寄托在“伴侶”身上,TA就像我們的另一個分身。通俗點,別人是“外人”,而TA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