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季
1934年,馬季落生于北京一個商人之家,家境普通。馬季的日子并不好過。還在上小學的時候,馬季就賣冰核貼補家用。因為和常連安的親戚是同學,年幼的馬季每每胳膊底下夾著冰核籃子,到老常家開的啟明茶社蹭免費的相聲聽,聽到高興處能從椅子上樂得掉下地來。
到13歲時,學業(yè)終于無法維繼,馬季被送到上海宏德織造廠當學徒。每天早早起來倒馬桶、伺候師傅,做最低賤的活兒。如此三年。解放后,織造廠散伙,馬季回到北京。1953年,馬季憑借還不錯的文化基礎(chǔ),考上新華書店華北發(fā)行所,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和所有“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們一樣,馬季充滿了新生的喜悅。
在上海當學徒時,馬季沒斷了在收音機里聽相聲,并從學說方言中延續(xù)兒時的樂趣。1955年,馬季參加了劉寶瑞、郭全寶親自授課的工人業(yè)余藝術(shù)團。
上點年紀的曲藝愛好者都還記得1956年的全國職工匯演,那一年的匯演相當轟動,出了幾個曲藝人才,其中,最搶眼的是馬季。匯演結(jié)束后,這幾個人遭到各文藝團體的哄搶。
煤礦文工團在馬季爭奪戰(zhàn)中占得先手,但最終被大師云集的中國廣播說唱團奪愛。起初,馬季雖然喜歡相聲,但并不想當專業(yè)的相聲演員,他更想去搞電影。團里派老藝術(shù)家跟他推心置腹地談。劉寶瑞對他說:“小子,你說相聲有出息,演電影出息不了。”團里的領(lǐng)導(dǎo)則明確告訴他:“為什么要你來?就是要你去發(fā)展新相聲,不是靠你去說傳統(tǒng)相聲。”馬季的老同事趙連甲對記者說:“50年代人的信仰,就是聽黨的話,跟黨走。馬季在新華書店就是黨員、先進工作者。黨把發(fā)展相聲的任務(wù)交給他,他就認定了這是他的命。”另外,在中國廣播說唱團的歷史上,為廣播電視服務(wù),是非常鐵的一條原則,“原來就考慮,寫什么符合廣播的需要,后來考慮寫什么符合電視的需要。”在他看來,馬季日后率先將相聲推向電視再自然不過。
雖然后來的人們對所謂50年代人的“思想境界”看法頗有不同,但馬季創(chuàng)作的作品,格局之大,視野之寬闊,不能不說得益于一個相對高的“思想起點”。相聲評論人章樂天對本刊說:“馬季最好的作品都是將矛頭指向一個現(xiàn)象、一個面,而不是傳統(tǒng)相聲中最常見的一甲一乙站在那兒自嘲或互嘲。譬如他的巔峰之作,諷刺公章旅行的《多層飯店》,將一個群像展現(xiàn)出來,里面每個人都是打著官腔,那么夸張又那么逼真,情節(jié)太可愛了。”
馬季22歲進說唱團,即擔任團支部書記,政治上要求進步。當時單位里每兩三個月進行一次時事考核,每回都是馬季得第一名。幾十年來,馬季每天都要躺在床上把《參考消息》看完才睡覺。80年代馬季有個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圖》,里邊把好多的世界地名串起來,什么排隊上廁所是“倫敦”,桌上放著一個“巴黎”等。那個相聲是他一晚上寫出來的,但相關(guān)的知識是攢了幾十年的。馬季常把創(chuàng)作題材指向社會上發(fā)生的最新動向,他的很多相聲里也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馬季首創(chuàng)了歌頌型相聲,一些人認為這是藝術(shù)的妥協(xié)。馬季的徒弟笑林告訴記者,不管別人怎樣議論,馬季曾在私下明確表示,他對歌頌型相聲“終身不悔”。
“馬季對幽默的理解十分獨到,寫歌頌體而讓人笑,足見他的功力。”相聲評論人章樂天說:“他的歌頌體富于韻律,你聽那時的現(xiàn)場錄音,連觀眾的樂都是有節(jié)奏的。像《游擊小英雄》,什么地方應(yīng)當談?wù)拢裁吹胤綉?yīng)當助興,哪里插入一首歌,編排綿密,鬼斧神工。在嗓音條件一般的情況下,他幾乎開掘了語言上的全部潛力。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起來的藝術(shù)工作者,他身上沒有曲藝界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沒有江湖習氣,這個特點在相聲圈里是突出的。但他是非常尊重傳統(tǒng)的。”馬季學習傳統(tǒng)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返本出新,發(fā)展新相聲。
“傳統(tǒng)相聲他不是不會,只不過普通聽眾聽不出痕跡來。馬季初出道曾被稱小侯寶林,絕非浪得虛名。他的新相聲里,傳統(tǒng)相聲的根子之深,會讓行家震驚。”
馬季有個體育題材的段子《3:0》,是從傳統(tǒng)的《數(shù)來寶》借鑒的;《五官爭功》有傳統(tǒng)相聲《六畜興旺》的影子;《新地理圖》之前,傳統(tǒng)有個老《地理圖》,就是個貫口活兒,新的和老的最后完全沒關(guān)系,但借老的出這種新,又讓人出乎意料;《海燕》里,漁家女唱的“一筐一筐又一筐”,那其實是傳統(tǒng)里“臟活兒”演化來的,而明著的“臟活兒”早作為糟粕被侯寶林大師凈化掉了。
“年輕的時候馬季除了相聲,也就打個籃球而已,沒有其他任何愛好,也不談戀愛。每天吃完飯,他就到西單游藝社去聽別人說相聲。他還經(jīng)常到天津去聽,老藝人們都很喜歡他,見了面很親熱,‘馬季來啦!’然后想聽哪段給他演哪段。他在外面抓了東西(素材),回來就跟侯寶林、劉寶瑞這些老師們擺,老師給他舉一反三,又打磨一遍。”趙連甲回憶說。
馬增蕙說:“那時候年輕演員都在一個宿舍樓,住樓上樓下,馬季端著臉盆出來倒水,嘴里總哼哼他學的那些相聲,單弦也唱。我就沒見過一個像他這么刻苦用功的。經(jīng)常坐那寫到多老晚,寫的頸椎、腰都落下毛病。”
趙連甲回憶,馬季1956年進說唱團,兩三個月后,就因《王金龍與祝英臺》《打電話》等作品在全國叫響。到1958年時,馬季已爆得大名,同時“作品也是哇哇地出”。六零年到外地演出,侯寶林不在,馬季已經(jīng)可以壓軸了。
“現(xiàn)在聽是可笑, 當時的感覺是走投無路!”
1957年以前,馬季叫馬樹槐,現(xiàn)在的名字,是進團以后侯寶林給改的。世人都知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實際上,當時是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四巨頭爭馬季。最后說唱團藝委會討論決定,4人都是馬季的老師,侯寶林是責任老師。
侯寶林曾說過大意如此的話“別人都是木頭,只有馬季是塊玉”。師徒一場,侯大師實在愛馬季這塊材料,馬季也敬侯大師這個泰斗,但在生活中兩人始終保有距離。
文革后,馬季成為中國相聲挑梁的人物。1983年春晚,當時已經(jīng)淡出舞臺的侯寶林出場,指著馬季說:“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的徒弟馬季。”然后指著姜昆說,“這是我徒弟的徒弟姜昆。”此舉一般被看作是侯馬關(guān)系解凍的標志。
姜昆就是當時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一名宣傳員。發(fā)現(xiàn)姜昆以后,說唱團為了要他,馬季、唐杰忠在零下40度的天氣里做了100多場慰問演出。然后又請侯寶林、郭全寶、趙連甲等為兵團辦了40多天培訓班。姜昆后來成為馬季的大弟子。
歌頌體相聲固然為馬季所開創(chuàng),但他的風格并非由此定型。事實上,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重要性上,諷刺型相聲在馬季的創(chuàng)作中都占絕對優(yōu)勢。
剛剛粉碎四人幫時的相聲,是迄今為止新相聲最輝煌的時期,馬季也是其中的一員,他的《白骨精現(xiàn)形記》《舞臺風雷》,解恨解氣,有血有肉,笑料很多。
然而在大家還沉浸在“傷痕相聲”的創(chuàng)作中時,馬季已開始轉(zhuǎn)型,他寫《北京之最》《多層飯店》,以極端的敏感把諷刺的觸角伸向體制內(nèi)部。其中,《北京之最》因譏謗過于尖銳而很快被禁播。
在諷刺方面,馬季曾試圖達到何種深度人們不得而知,但一個事實是,在80年代后期,他在相聲創(chuàng)作中已大大收斂了對時弊的關(guān)注,而將目光投向人性的角度,寫了《紅眼病》《百吹圖》等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作品。
笑林認為,這部分作品,才是他的巔峰之作。“后來師傅發(fā)現(xiàn)再諷刺已經(jīng)下不了嘴了,就轉(zhuǎn)向了游戲型相聲。”笑林說,在人性諷刺型之后,馬季玩起了文字游戲,寫了諸如《四字歌》《新地理圖》等段子。
80年代,馬季把相聲搬上以春晚為標志的晚會舞臺,對相聲的命運來說,是一件大事。作為1963年就曾在當年的“春晚”——“笑的晚會”里擔任重要演員的馬季,1983年,被委任為文革后第一屆春晚的總策劃。“現(xiàn)在仔細看,1983、1984年的春晚整體結(jié)構(gòu)就是一出大相聲啊。”《空中笑林》節(jié)目主持人大鵬對馬季策劃的前幾屆春晚的總體結(jié)構(gòu)贊賞有加。
1982年,電視的快速普及,已經(jīng)促使敏感的馬季開始思索相聲由聽覺藝術(shù)到視覺藝術(shù)的改造問題。他第一個提出,不如仿照表演考試中的“小品”,給相聲加上一些形體和角色扮演的部分。那一年,馬季組織了個隊伍,與趙炎、幺樹森一起,扎在北京懷柔縣的水庫邊,試做了13個小品,蠟刻成冊,結(jié)集成中國最早的小品本子,起名叫《笑的窗口》。后來這13個小品里,有一半的成活率。其中就包括在1983年春晚一炮打響的《宇宙牌香煙》。
“最早的小品,結(jié)構(gòu)、語言、包袱都是相聲來的。只能說,馬季的感覺太領(lǐng)先了。”趙連甲說。馬季后來創(chuàng)作的一些很被看好的作品也被殺過,漸漸馬季就和春晚不再沾邊了。姜昆說馬季是“夾縫中生存”,笑林也說:“我?guī)煾邓@一輩子,如果讓他盡情揮灑,唉……”
小品和相聲在電視屏幕上分庭抗禮了很多年以后,最終搶走了相聲的風頭。一向先知先覺的馬季此時也只是隱約預(yù)感,他說:“或許,小品就是相聲的未來。”但是馬季從不后悔把相聲帶上了電視。相聲能從200多個曲藝品種中脫穎而出,電視幫了很大的忙。
1987年馬季的一場大病,不僅為最后的故事打下伏筆,也成為馬季事業(yè)腳步轉(zhuǎn)緩的分水嶺。那年,馬季在長沙突發(fā)大面積心臟血栓,住院3個月,其間報了三次病危。三徒弟劉偉一直隨侍在側(cè)。
馬季發(fā)現(xiàn)劉偉、馮鞏是在1975年,那時他聽說天津有兩個中學生說相聲好,特意跑去聽,第一次見面,聽完了相聲,馬季說的話謙虛得讓劉偉惶恐,他說:“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禮拜天到我們團去坐坐。”1989年,劉偉結(jié)束了短暫的海外生活回國,那時候馮鞏已找了新搭檔牛群,劉偉非常失落。馬季很著急,說“我們要像搶救大熊貓一樣搶救劉偉。”他想方設(shè)法讓他上春晚,還說服自己的搭檔趙炎給劉偉捧哏。
直到2000年以前,馬季還斷斷續(xù)續(xù)地參加演出,但從1991年開始,馬季就開始了事實上的沉寂。他寫書法、釣魚、開車,年輕時除了打球沒什么愛好的他開始在這些雅趣上流連。但是,只要身體條件許可,他還是每年去年輕時體驗生活的兩個基地——山東膠東和湖南桃源住一段,那里多的是老朋友。
2006年9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獎項牡丹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馬季。致辭時馬季說:“我拿這個獎項很慚愧,在我前面有五六代相聲演員,他們都把終身奉獻給了相聲藝術(shù),這個獎項應(yīng)該是屬于他們的。”說到此馬季聲淚俱下,在場很多人也感動得哭了。
“我聽見馬季連聲喊叫也有幾年之多了。”趙連甲說,馬季當然不是喊叫人們?nèi)パ芯孔约海侵赋觯嗦暃]好作品,是因為演員不深入生活!在今年看完一次曲藝匯演后,第二天的座談會上,馬季在發(fā)言中,直指“相聲表演很低劣。”還說:“都說我是馬家軍,我不是個好老師。”
馬季在90年代后半期隱居的生活里,一直在有意地躲避媒體,在公眾面前很少發(fā)表意見。但在私底下,他對相聲、對徒弟的看法直言不諱。他曾對徒弟說:“你們坐在屋子里編的東西好不了,你實在沒處去體驗生活,就搬一小馬扎坐馬路牙子上看上半天也行,要怕人認出來戴一墨鏡。”話是這樣說了,但事實上,徒弟們依然沒誰真在馬路邊坐過。
馬季收了20個徒弟,前面幾個,如姜昆、馮鞏等成名很早,但他們都沒能把相聲一直說下來。姜昆搞網(wǎng)站、馮鞏拍電影、笑林主持農(nóng)業(yè)節(jié)目,對這些,馬季沒有反對過,他一廂情愿地把這些都看成是為相聲“體驗生活”,他老對徒弟們說,“有了這些生活,等將來翻回頭再為相聲服務(wù)……”
事實上,馬季也曾染指商業(yè)活動,出任過某企業(yè)的顧問。他不拒絕商演,90年代,一個老朋友邀他去外地演出,只是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
雖然不反對自己的徒弟去找別的事由,但對相聲人才的流失,馬季是心知肚明的。在去年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馬季痛心疾首地批評說唱團把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好傳統(tǒng)都丟光了。
在有生之年,馬季一直想辦相聲學校,改變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模式。馬季常對弟子說,“在做人方面,一定要摒棄一些舊的東西,有文化一些,別讓外界笑話我們沒文化。”今年相聲大賽,出了兩個清華大學的在校學生,馬季非常高興,已經(jīng)宣布要親自教他們,還準備了教案。
郭德綱在成名之初曾遭到所謂相聲界“主流”的打壓,有人就猜其中是否有馬季的弟子。在采訪中,不止一位馬季弟子向記者不指名道姓地批評了某些“年輕演員”的低俗化傾向。馬季在世時對郭德綱的態(tài)度如何呢?德云社方面給記者的答復(fù)是:“很支持。曾經(jīng)有人找到馬先生想讓他出面做一些對德云社不利的事,但馬先生不做。據(jù)說馬先生對此的基本態(tài)度就是:我們相聲界出一個人不容易。現(xiàn)在我們的‘德云社’三個字就是馬先生題寫的。”
馬季是個念舊的人,多年來一直與13歲在上海當學徒時照應(yīng)過他的師哥保持著聯(lián)系。每次馬季到上海,都會宴請師哥嫂子及他們的親戚一大家子人。此番,80多歲的師哥執(zhí)意要來北京吊唁,被馬季家人勸阻。
無論是創(chuàng)作上,還是為人上,馬季都曾做過直率的檢討。在前年的70壽筵上,馬季也曾當著在場來賓的面說,“我馬季有很多不是東西的地方,請大家原諒。”
不管怎樣,馬季一生求新,創(chuàng)作的興旺期長達30余年。他的創(chuàng)作印記與新中國誕生以來走過的腳印完全相疊。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300多段相聲,其中大概有十分之一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藝術(shù)家,自認為自己做的事是為一個宏大的目標服務(wù),或許這正是馬季他們這代人不可超越的根本原因。沒有這個目標,就沒有這么旺盛的斗志。”章樂天說:“馬季的徒弟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說是轉(zhuǎn)型期的一個大的敏感群體。當宏大敘事不存在了,人人都必須考慮自己去向的時候,他們的迷失是必然的。馬季這一代人心無旁騖,他們認定了一件事,是值得拼一生的精力和名譽去做的。時代沒機會哺育這種人出現(xiàn)了。”
馬季 個人資料
到13歲時,學業(yè)終于無法維繼,馬季被送到上海宏德織造廠當學徒。每天早早起來倒馬桶、伺候師傅,做最低賤的活兒。如此三年。解放后,織造廠散伙,馬季回到北京。1953年,馬季憑借還不錯的文化基礎(chǔ),考上新華書店華北發(fā)行所,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和所有“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人們一樣,馬季充滿了新生的喜悅。
在上海當學徒時,馬季沒斷了在收音機里聽相聲,并從學說方言中延續(xù)兒時的樂趣。1955年,馬季參加了劉寶瑞、郭全寶親自授課的工人業(yè)余藝術(shù)團。
上點年紀的曲藝愛好者都還記得1956年的全國職工匯演,那一年的匯演相當轟動,出了幾個曲藝人才,其中,最搶眼的是馬季。匯演結(jié)束后,這幾個人遭到各文藝團體的哄搶。
煤礦文工團在馬季爭奪戰(zhàn)中占得先手,但最終被大師云集的中國廣播說唱團奪愛。起初,馬季雖然喜歡相聲,但并不想當專業(yè)的相聲演員,他更想去搞電影。團里派老藝術(shù)家跟他推心置腹地談。劉寶瑞對他說:“小子,你說相聲有出息,演電影出息不了。”團里的領(lǐng)導(dǎo)則明確告訴他:“為什么要你來?就是要你去發(fā)展新相聲,不是靠你去說傳統(tǒng)相聲。”馬季的老同事趙連甲對記者說:“50年代人的信仰,就是聽黨的話,跟黨走。馬季在新華書店就是黨員、先進工作者。黨把發(fā)展相聲的任務(wù)交給他,他就認定了這是他的命。”另外,在中國廣播說唱團的歷史上,為廣播電視服務(wù),是非常鐵的一條原則,“原來就考慮,寫什么符合廣播的需要,后來考慮寫什么符合電視的需要。”在他看來,馬季日后率先將相聲推向電視再自然不過。
雖然后來的人們對所謂50年代人的“思想境界”看法頗有不同,但馬季創(chuàng)作的作品,格局之大,視野之寬闊,不能不說得益于一個相對高的“思想起點”。相聲評論人章樂天對本刊說:“馬季最好的作品都是將矛頭指向一個現(xiàn)象、一個面,而不是傳統(tǒng)相聲中最常見的一甲一乙站在那兒自嘲或互嘲。譬如他的巔峰之作,諷刺公章旅行的《多層飯店》,將一個群像展現(xiàn)出來,里面每個人都是打著官腔,那么夸張又那么逼真,情節(jié)太可愛了。”
馬季22歲進說唱團,即擔任團支部書記,政治上要求進步。當時單位里每兩三個月進行一次時事考核,每回都是馬季得第一名。幾十年來,馬季每天都要躺在床上把《參考消息》看完才睡覺。80年代馬季有個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圖》,里邊把好多的世界地名串起來,什么排隊上廁所是“倫敦”,桌上放著一個“巴黎”等。那個相聲是他一晚上寫出來的,但相關(guān)的知識是攢了幾十年的。馬季常把創(chuàng)作題材指向社會上發(fā)生的最新動向,他的很多相聲里也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馬季首創(chuàng)了歌頌型相聲,一些人認為這是藝術(shù)的妥協(xié)。馬季的徒弟笑林告訴記者,不管別人怎樣議論,馬季曾在私下明確表示,他對歌頌型相聲“終身不悔”。
“馬季對幽默的理解十分獨到,寫歌頌體而讓人笑,足見他的功力。”相聲評論人章樂天說:“他的歌頌體富于韻律,你聽那時的現(xiàn)場錄音,連觀眾的樂都是有節(jié)奏的。像《游擊小英雄》,什么地方應(yīng)當談?wù)拢裁吹胤綉?yīng)當助興,哪里插入一首歌,編排綿密,鬼斧神工。在嗓音條件一般的情況下,他幾乎開掘了語言上的全部潛力。
“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起來的藝術(shù)工作者,他身上沒有曲藝界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沒有江湖習氣,這個特點在相聲圈里是突出的。但他是非常尊重傳統(tǒng)的。”馬季學習傳統(tǒng)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返本出新,發(fā)展新相聲。
“傳統(tǒng)相聲他不是不會,只不過普通聽眾聽不出痕跡來。馬季初出道曾被稱小侯寶林,絕非浪得虛名。他的新相聲里,傳統(tǒng)相聲的根子之深,會讓行家震驚。”
馬季有個體育題材的段子《3:0》,是從傳統(tǒng)的《數(shù)來寶》借鑒的;《五官爭功》有傳統(tǒng)相聲《六畜興旺》的影子;《新地理圖》之前,傳統(tǒng)有個老《地理圖》,就是個貫口活兒,新的和老的最后完全沒關(guān)系,但借老的出這種新,又讓人出乎意料;《海燕》里,漁家女唱的“一筐一筐又一筐”,那其實是傳統(tǒng)里“臟活兒”演化來的,而明著的“臟活兒”早作為糟粕被侯寶林大師凈化掉了。
“年輕的時候馬季除了相聲,也就打個籃球而已,沒有其他任何愛好,也不談戀愛。每天吃完飯,他就到西單游藝社去聽別人說相聲。他還經(jīng)常到天津去聽,老藝人們都很喜歡他,見了面很親熱,‘馬季來啦!’然后想聽哪段給他演哪段。他在外面抓了東西(素材),回來就跟侯寶林、劉寶瑞這些老師們擺,老師給他舉一反三,又打磨一遍。”趙連甲回憶說。
馬增蕙說:“那時候年輕演員都在一個宿舍樓,住樓上樓下,馬季端著臉盆出來倒水,嘴里總哼哼他學的那些相聲,單弦也唱。我就沒見過一個像他這么刻苦用功的。經(jīng)常坐那寫到多老晚,寫的頸椎、腰都落下毛病。”
趙連甲回憶,馬季1956年進說唱團,兩三個月后,就因《王金龍與祝英臺》《打電話》等作品在全國叫響。到1958年時,馬季已爆得大名,同時“作品也是哇哇地出”。六零年到外地演出,侯寶林不在,馬季已經(jīng)可以壓軸了。
“現(xiàn)在聽是可笑, 當時的感覺是走投無路!”
1957年以前,馬季叫馬樹槐,現(xiàn)在的名字,是進團以后侯寶林給改的。世人都知馬季是侯寶林的徒弟,實際上,當時是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郭啟儒四巨頭爭馬季。最后說唱團藝委會討論決定,4人都是馬季的老師,侯寶林是責任老師。
侯寶林曾說過大意如此的話“別人都是木頭,只有馬季是塊玉”。師徒一場,侯大師實在愛馬季這塊材料,馬季也敬侯大師這個泰斗,但在生活中兩人始終保有距離。
文革后,馬季成為中國相聲挑梁的人物。1983年春晚,當時已經(jīng)淡出舞臺的侯寶林出場,指著馬季說:“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的徒弟馬季。”然后指著姜昆說,“這是我徒弟的徒弟姜昆。”此舉一般被看作是侯馬關(guān)系解凍的標志。
姜昆就是當時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一名宣傳員。發(fā)現(xiàn)姜昆以后,說唱團為了要他,馬季、唐杰忠在零下40度的天氣里做了100多場慰問演出。然后又請侯寶林、郭全寶、趙連甲等為兵團辦了40多天培訓班。姜昆后來成為馬季的大弟子。
歌頌體相聲固然為馬季所開創(chuàng),但他的風格并非由此定型。事實上,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重要性上,諷刺型相聲在馬季的創(chuàng)作中都占絕對優(yōu)勢。
剛剛粉碎四人幫時的相聲,是迄今為止新相聲最輝煌的時期,馬季也是其中的一員,他的《白骨精現(xiàn)形記》《舞臺風雷》,解恨解氣,有血有肉,笑料很多。
然而在大家還沉浸在“傷痕相聲”的創(chuàng)作中時,馬季已開始轉(zhuǎn)型,他寫《北京之最》《多層飯店》,以極端的敏感把諷刺的觸角伸向體制內(nèi)部。其中,《北京之最》因譏謗過于尖銳而很快被禁播。
在諷刺方面,馬季曾試圖達到何種深度人們不得而知,但一個事實是,在80年代后期,他在相聲創(chuàng)作中已大大收斂了對時弊的關(guān)注,而將目光投向人性的角度,寫了《紅眼病》《百吹圖》等揭示人性陰暗面的作品。
笑林認為,這部分作品,才是他的巔峰之作。“后來師傅發(fā)現(xiàn)再諷刺已經(jīng)下不了嘴了,就轉(zhuǎn)向了游戲型相聲。”笑林說,在人性諷刺型之后,馬季玩起了文字游戲,寫了諸如《四字歌》《新地理圖》等段子。
80年代,馬季把相聲搬上以春晚為標志的晚會舞臺,對相聲的命運來說,是一件大事。作為1963年就曾在當年的“春晚”——“笑的晚會”里擔任重要演員的馬季,1983年,被委任為文革后第一屆春晚的總策劃。“現(xiàn)在仔細看,1983、1984年的春晚整體結(jié)構(gòu)就是一出大相聲啊。”《空中笑林》節(jié)目主持人大鵬對馬季策劃的前幾屆春晚的總體結(jié)構(gòu)贊賞有加。
1982年,電視的快速普及,已經(jīng)促使敏感的馬季開始思索相聲由聽覺藝術(shù)到視覺藝術(shù)的改造問題。他第一個提出,不如仿照表演考試中的“小品”,給相聲加上一些形體和角色扮演的部分。那一年,馬季組織了個隊伍,與趙炎、幺樹森一起,扎在北京懷柔縣的水庫邊,試做了13個小品,蠟刻成冊,結(jié)集成中國最早的小品本子,起名叫《笑的窗口》。后來這13個小品里,有一半的成活率。其中就包括在1983年春晚一炮打響的《宇宙牌香煙》。
“最早的小品,結(jié)構(gòu)、語言、包袱都是相聲來的。只能說,馬季的感覺太領(lǐng)先了。”趙連甲說。馬季后來創(chuàng)作的一些很被看好的作品也被殺過,漸漸馬季就和春晚不再沾邊了。姜昆說馬季是“夾縫中生存”,笑林也說:“我?guī)煾邓@一輩子,如果讓他盡情揮灑,唉……”
小品和相聲在電視屏幕上分庭抗禮了很多年以后,最終搶走了相聲的風頭。一向先知先覺的馬季此時也只是隱約預(yù)感,他說:“或許,小品就是相聲的未來。”但是馬季從不后悔把相聲帶上了電視。相聲能從200多個曲藝品種中脫穎而出,電視幫了很大的忙。
1987年馬季的一場大病,不僅為最后的故事打下伏筆,也成為馬季事業(yè)腳步轉(zhuǎn)緩的分水嶺。那年,馬季在長沙突發(fā)大面積心臟血栓,住院3個月,其間報了三次病危。三徒弟劉偉一直隨侍在側(cè)。
馬季發(fā)現(xiàn)劉偉、馮鞏是在1975年,那時他聽說天津有兩個中學生說相聲好,特意跑去聽,第一次見面,聽完了相聲,馬季說的話謙虛得讓劉偉惶恐,他說:“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禮拜天到我們團去坐坐。”1989年,劉偉結(jié)束了短暫的海外生活回國,那時候馮鞏已找了新搭檔牛群,劉偉非常失落。馬季很著急,說“我們要像搶救大熊貓一樣搶救劉偉。”他想方設(shè)法讓他上春晚,還說服自己的搭檔趙炎給劉偉捧哏。
直到2000年以前,馬季還斷斷續(xù)續(xù)地參加演出,但從1991年開始,馬季就開始了事實上的沉寂。他寫書法、釣魚、開車,年輕時除了打球沒什么愛好的他開始在這些雅趣上流連。但是,只要身體條件許可,他還是每年去年輕時體驗生活的兩個基地——山東膠東和湖南桃源住一段,那里多的是老朋友。
2006年9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獎項牡丹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馬季。致辭時馬季說:“我拿這個獎項很慚愧,在我前面有五六代相聲演員,他們都把終身奉獻給了相聲藝術(shù),這個獎項應(yīng)該是屬于他們的。”說到此馬季聲淚俱下,在場很多人也感動得哭了。
“我聽見馬季連聲喊叫也有幾年之多了。”趙連甲說,馬季當然不是喊叫人們?nèi)パ芯孔约海侵赋觯嗦暃]好作品,是因為演員不深入生活!在今年看完一次曲藝匯演后,第二天的座談會上,馬季在發(fā)言中,直指“相聲表演很低劣。”還說:“都說我是馬家軍,我不是個好老師。”
馬季在90年代后半期隱居的生活里,一直在有意地躲避媒體,在公眾面前很少發(fā)表意見。但在私底下,他對相聲、對徒弟的看法直言不諱。他曾對徒弟說:“你們坐在屋子里編的東西好不了,你實在沒處去體驗生活,就搬一小馬扎坐馬路牙子上看上半天也行,要怕人認出來戴一墨鏡。”話是這樣說了,但事實上,徒弟們依然沒誰真在馬路邊坐過。
馬季收了20個徒弟,前面幾個,如姜昆、馮鞏等成名很早,但他們都沒能把相聲一直說下來。姜昆搞網(wǎng)站、馮鞏拍電影、笑林主持農(nóng)業(yè)節(jié)目,對這些,馬季沒有反對過,他一廂情愿地把這些都看成是為相聲“體驗生活”,他老對徒弟們說,“有了這些生活,等將來翻回頭再為相聲服務(wù)……”
事實上,馬季也曾染指商業(yè)活動,出任過某企業(yè)的顧問。他不拒絕商演,90年代,一個老朋友邀他去外地演出,只是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
雖然不反對自己的徒弟去找別的事由,但對相聲人才的流失,馬季是心知肚明的。在去年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馬季痛心疾首地批評說唱團把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好傳統(tǒng)都丟光了。
在有生之年,馬季一直想辦相聲學校,改變傳統(tǒng)的口傳心授模式。馬季常對弟子說,“在做人方面,一定要摒棄一些舊的東西,有文化一些,別讓外界笑話我們沒文化。”今年相聲大賽,出了兩個清華大學的在校學生,馬季非常高興,已經(jīng)宣布要親自教他們,還準備了教案。
郭德綱在成名之初曾遭到所謂相聲界“主流”的打壓,有人就猜其中是否有馬季的弟子。在采訪中,不止一位馬季弟子向記者不指名道姓地批評了某些“年輕演員”的低俗化傾向。馬季在世時對郭德綱的態(tài)度如何呢?德云社方面給記者的答復(fù)是:“很支持。曾經(jīng)有人找到馬先生想讓他出面做一些對德云社不利的事,但馬先生不做。據(jù)說馬先生對此的基本態(tài)度就是:我們相聲界出一個人不容易。現(xiàn)在我們的‘德云社’三個字就是馬先生題寫的。”
馬季是個念舊的人,多年來一直與13歲在上海當學徒時照應(yīng)過他的師哥保持著聯(lián)系。每次馬季到上海,都會宴請師哥嫂子及他們的親戚一大家子人。此番,80多歲的師哥執(zhí)意要來北京吊唁,被馬季家人勸阻。
無論是創(chuàng)作上,還是為人上,馬季都曾做過直率的檢討。在前年的70壽筵上,馬季也曾當著在場來賓的面說,“我馬季有很多不是東西的地方,請大家原諒。”
不管怎樣,馬季一生求新,創(chuàng)作的興旺期長達30余年。他的創(chuàng)作印記與新中國誕生以來走過的腳印完全相疊。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300多段相聲,其中大概有十分之一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藝術(shù)家,自認為自己做的事是為一個宏大的目標服務(wù),或許這正是馬季他們這代人不可超越的根本原因。沒有這個目標,就沒有這么旺盛的斗志。”章樂天說:“馬季的徒弟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說是轉(zhuǎn)型期的一個大的敏感群體。當宏大敘事不存在了,人人都必須考慮自己去向的時候,他們的迷失是必然的。馬季這一代人心無旁騖,他們認定了一件事,是值得拼一生的精力和名譽去做的。時代沒機會哺育這種人出現(xiàn)了。”
基本資料
中文名:馬季
別名:馬樹槐
國籍:中國
星座:獅子座
體重:73kg
外文名:maji
身高:178cm
出生日期:1934年08月02日
職業(yè):相聲演員
馬季演藝經(jīng)歷
馬季演過的電影
馬季演過的電視劇
獎項
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yè)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shè)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馬季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