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張柏芝在社交平臺曬出了大兒子Lucas的背影照片。
從11歲上初中,到現在短短2年時間,Lucas開始了“開掛式”長大。
從照片中了解,Lucas身高已經超過了媽媽。
明星的生活,總會引起關注。
因為高昂的學費,張柏芝的兒子所上的學校,再次引起網友的討論。
據傳,自張柏芝和謝霆鋒離婚后,她便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書。
大兒子Lucas一年的學費花費76萬元,9歲的小Q也在同一所小學就讀。
明星的孩子讀昂貴的國際學校,不算是罕見的事情。但一年76萬的學費,還是讓人大吃一驚——這么貴!
這也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真的嗎?
據英國《獨立報》盤點了世界上最貴的十所學校。
學費最貴的無非就是70萬左右人民幣。
排名第一的是【羅薩貴族學?!?,每年的學費折合70萬元。這是一所瑞士知名的寄宿學校,也是被世界公認學費最貴的學校。
這所學校的學生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避免種族歧視,每個國家的學生占比不能超過10%。
學校分兩個校區,冬季校區和春季校區。
冬季校區位于滑雪勝地(格斯塔德),學習之余可以盡情享受冰上運動的樂趣;春季校區位于羅爾鎮,擁有馬場、音樂廳和38艘私人快艇。
條件極其優越。
其次是【格斯塔德游學】
這所學校坐落在海拔1350米的阿爾卑斯山,學生來自40多個國家。
課程以法語和英語兩門語言教授,并注重戶外運動,擁有滑雪賽道。
學費每年折合人民幣68萬元左右。
像馬術選手雅克·維倫紐夫、丹麥瑪麗公主、盧森堡吉拉姆公主、盧森堡大公來自這所學校。
排名第十的是【A+世界學院】,每年的學費折合41萬人民幣。A+世界學院是全球唯一的海上國際高中,整個學校在一艘航行的帆船上。
雖然是在海上開課,但各門課程都會有的,也會包括演講、講座、小組活動。
當船停在港口時(一般在放假時間),學生可以分成小組,體驗不同地區的風俗和人文。
從這些學校看來:最貴的奢侈品就是對孩子的教育!
無論是明星父母還是普通父母,都愿意選擇給孩子“最好”的。
那么,對于教育而言,你知道更奢侈的東西是什么嗎?
它是你的時間。
你每天會擠出多長時間陪孩子?
即便你每天12小時和孩子在一起,你能帶給他什么?
在這一方面,我特別羨慕那些熱愛學習的人!
他們會通過簡單的閱讀,學習到很多優秀的育兒知識。
他們即便每天陪孩子1小時,也比得上我陪孩子10小時。
我所理解的育兒知識,
可能就是脫口而出游蕩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
就像孩子會有青春期,青春期可能會早戀;
但是那些閱讀育兒書籍的家長不一樣,
他們也許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解決孩子的很多問題,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是什么,該如何管教?
更讓人可笑的是那群無知的父母,還不自知。
前段時間,一位媽媽花了幾千元買了一些課程,
用“哭聲免疫法”,訓練孩子入睡的能力。
結果讓3個月大的孩子趴著睡覺,直至窒息身亡,而媽媽就在一旁看著!
提出“哭聲免疫法”的理論者,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所熟悉的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
就這樣,3個月大的孩子因媽媽的“無知”死了,
可笑、可悲、可嘆!
寧愿花幾千元買“亂七八糟”的付費課程,也不愿花幾塊錢買一本書去學習,還口口聲聲全是為了孩子。
去年還有一個新聞上了熱搜,一個30歲的兒子為了6萬塊錢的彩禮,
竟然逼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讓人難以相信,養廢一個孩子需要多簡單!
當時媽媽說到:“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
兒子說:“那你去死吧?!?/p>
媽媽縱身從五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我們不得不反思,單純給孩子送進昂貴的“貴族”學校,就能解決孩子所有問題嗎?
家長可能忽略了一點:家庭教育。
如果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好比翅膀,讓孩子飛得更高;
而家庭教育是種子,一顆“孬種”,無論翅膀多么完美,總歸是“壞痞”。
不信?百度搜搜“復旦投毒案”到“北大學子弒母案”!
而那些花最少錢,靜下心看看書的人,真的不一樣。
比如孩子在學??赡鼙黄圬摚阍撛趺崔k?怎么教孩子?
氣沖沖的拿著棍子沖進學?!八阗~”,合適嗎?
李玫瑾的女兒在幼兒園總被小男生欺負,
小男生經常會抱起她的女兒,欺負她。
李玫瑾怎么說?她就說了一句話:“他再抱你,你就揪他耳朵,他一疼,就松開你了?!?/p>
簡簡單單一句話,解決了女兒被欺負的問題,
而背后就是育兒知識的積累。
如果你現在迫切需要兩本育兒書,那我可以給你推薦兩本。
一本是李玫瑾的書;另一本是尹建莉的書。
李玫瑾作為兒童犯罪心理學教授,終其一生積累了豐富的育兒經驗。
很多人喜歡李玫瑾,因為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非?!敖拥貧狻?。
比如孩子“被欺負了怎么辦?”她就一句話:“打回去”;孩子青春期找對象怎么辦?她說:“先邀請他來家里坐坐嘛!”
如果說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法接地氣,
那么尹建莉的育兒法就像“潺潺溪水”,
流進家長的心窩里,讓家長感到心頭一暖——
原來,養孩子是如此的快樂!
不得不說,尹建莉是育兒方面的“大家”。
可以閱讀她的書籍:《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以及代表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雖然這兩位持有不同的育兒觀,
但相同的一點是,她們會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
現在家長必須重視,孩子是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的,
也就是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是他自己。
就像紀伯倫在《先知》中所說:孩子是借你身體而來,并非因為你而來!
父母早受益1小時,孩子早受益1年,絕非說大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