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游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于河流里。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于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說: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饑餓乏食,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以后,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于是作《龍蛇之歌》并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愿出來,于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中國傳統節日順序排列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后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鉆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鉆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么悲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