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什么節?以前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節日是什么節,不過如今商家為了促銷他們的產品,只要是個節日都會大力宣傳的,七夕節,我們大多只知道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牛公牛婆日、七夕祭、雙七、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如今,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情人節”,情侶們會在這一天互送禮物,開啟甜蜜的約會,而商家們則忙于備貨,趁著節日氛圍多賣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外國節日的沖擊,許多人都希望借助七夕節來喚醒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記憶。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對于傳統節日我們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節,它在古代可不僅僅是情人節。
有關七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上,《詩經?大東》記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句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不過此時它卻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從農業文明的角度講述織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織女星是七夕節的來源之一,但它卻不是全部。
中國古代的觀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古老典籍中都記載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歷序》中就記載:“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地理志》云:“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這里的婺女就是織女,她逐漸演化為女神,被民間稱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長編織云彩,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除此以外,七夕節還源于人們對于特殊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認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太平御覽》還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這說明古人認為這一天是象征豐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這一日要普天同慶,天地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