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緊鄰亞洲大陸的島國,日本常常遭受暴風海浪的侵襲和戰爭的洗禮。因此,日本形成了它獨特的文化:一方面與中國文化有聯系,另一方面它也不得不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日本是一個有著濃重尚武傳統的國家,它一直擔心受外國支配。直到20世紀初,當中國走向幾近完全衰落的時候,日本則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
近代以前,日本長期內亂,是一個軍事封建制國家。掌管日本的是具有半神地位的天皇,天皇被認為是“太陽大帝”的后裔。但像大多數封建制國家一樣,天皇并不具有多大實權。在日本真正掌權的是幕府將軍或天皇的首席軍事顧問。天皇的統治是脆弱的,因為在日本一些重要的家族為攫取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常常你爭我奪。大規模的封建割據導致了一個重要階層的崛起,這就是武士階層。這些武士嚴格遵守“武士道”精神,非常強調膽量、榮譽以及自我犧牲和蔑視死亡。對任何一名武士來說,投降是極大的恥辱,這遠沒有在戰爭中光榮地犧牲那樣體面。武士效忠于距離他們遙遠的天皇,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勇武之舉來取得有利的地位。最初,武士和“武士道”的影響很小。但到了1939年,“武士道”的觀念已經彌漫擴散至整個日本軍界,并極大地影響了太平洋戰爭。
▲ 四名身穿傳統武士服裝的日本武士。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階層中代代相傳,他們強調勇武,憎惡投降,絕對忠誠于大和民族。
日本封建割據局面結束以后,隨著1543年葡萄牙人的到來,國內形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葡萄牙人的通航不僅使日本對外貿易大增,而且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火器槍支和基督教的傳入。1600年,德川家族在一場關鍵的戰爭中取勝,從而結束了日本軍閥混戰的局面。之后,德川幕府認為外國的影響已經極大地擾亂了日本人的生活,于是決定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更有甚者,日本把所有的外國人驅逐出境。政府認為火器槍支是破壞社會制度的東西,并宣布擁有槍支為非法行為。其后的250年,思想保守的德川幕府一直統治著日本,在政治上實行軍事獨裁制度。
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日本擺脫了一些封建的束縛,并努力統一成為一個民族國家。然而,長期實行閉關鎖國制度的日本與科技更為先進的西方列強相比,仍很落后、弱小,這一點在1853年表現得尤為明顯。此年一支美國艦隊在海軍準將馬修·佩里的率領下,駛進江戶灣(即今東京灣)。這時,美國也正進入變革時代。由于堅信“美國例外論”,信奉“天定命運說”,美國人向北美大陸的西部大肆擴張。勇往直前的美國人并未就此止步,現在他們夢想著把他們的勢力和“仁慈的統治”擴及整個太平洋乃至日本。當時日本人認識到自己在技術上的落后,于是面對美國的壓力最終做出了讓步,答應開國通商。甚至給予美國人特權和合法居留權。日本政府這一頗有爭議的決定立即引發了一場席卷全國、聲勢浩大的反抗浪潮,并最終導致了19世紀60年代的一場人民武裝起義。
▲ 日本軍隊1933—1942年裝備了大量的95式“哈勾”坦克。該型坦克是日軍在1937年開始的侵華戰爭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裝備。
1867年,幕府軍被效忠于天皇的軍隊打敗。接著,聞名于世的“明治維新”開始了。天皇又重掌大權,而他的支持者也竭力想弄懂日本這個經長年鎖國之后向外開放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的。與日本相反,中國拒絕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認識到西方在器物方面的強大力量,從而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觀念、技術和制度。在政治上,天皇擁有全權,但人們認為他高高在上,不問政治,這才能與他半神的地位相符。日本人以德意志帝國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新政府,其政體包括有經選舉的議會,但議會并不真正具有權威性。地位十分顯赫的內閣不必向議會負責,內閣成員只需對天皇負責。因為天皇不問政治,所以內閣就放手在國內施行獨裁統治。在內閣里,軍部擁有大權。內閣里的陸相和海相由軍界選出,他們一旦辭職,就會導致任何一屆軍界不滿意的內閣解散。
▲ 日本議會正在開會。根據日本憲法,議會并不握有實權,國家大權被內閣和軍部把持。這種狀況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到來。
▲ 年輕的日本天皇睦仁(即明治)身穿大典禮服。1867年15歲的睦仁即位。明治維新開始后,天皇重掌國家大權。但人們認為天皇應該高高在上,不問政治,才能與他半神的形象相稱。因此,天皇實際并不能控制自己手下的軍人。
明治維新也使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發生了變化。日本政府認識到工業的巨大力量,于是著力在國內進行了一場由政府引導的產業革命。這場產業革命產生了令人稱奇的結果,特別是日本的軍火工業產量驚人,使日本一躍成為一個強國。另外日本也重建了軍隊。新的陸軍以德國為模式,海軍以英國軍隊為模式。到了20世紀初,日本已擁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陸軍。實際上在日本,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必須參加軍訓。奇跡終于發生了,日本幾乎完全變了樣。
當西方還對日本的力量持懷疑態度時,日本卻已在謀劃著與他們一爭雌雄,并想憑借自己的實力一躍成為一個殖民強國。許多日本的內閣成員都信奉這樣一個道理,即任何一個現代民族國家都必須向外擴張,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對日本來說,亞洲大陸就是日本最理想的擴張方向。日本殖民的目光首先盯住了朝鮮和中國東北,他們絲毫不怕地位已不斷削弱的中國。對日本人來說,只有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沙俄也對朝鮮和中國東北覬覦已久。
俄日之間的沖突一觸即發。兩國的和談失敗后,日本便決意以武力解決問題。日本海軍偷襲了駐扎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俄國人很不習慣這種不宣而戰的方式,但這種奇襲戰術是日本武士的一種軍事傳統。在偷襲成功后,日本對俄宣戰了。繼之發生在亞洲的陸地戰——“日俄戰爭”打得很殘酷、激烈,最后這場戰爭以日本勝利、俄國陷入革命而告終。戰后日本得意忘形,因為這是有史以來一個亞洲國家第一次打敗一個歐洲國家。這樣在短短的50年里,日本就以自己的實力打敗了西方,改變了以前屢屢慘敗的境遇,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 日俄戰爭后兩國締結了和約。該圖為當時參加和談的雙方代表。
日俄戰爭勝利后,日本開始逐步實現其帝國夢想。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下,日俄實現了媾和,但日本獲得的東西比它原先夢想得到的要少,加之本身已是殖民強國的美國似乎拒絕承認日本這次殖民所得,不久日本全國群情激奮,視美國為敵。情況其實恰恰相反,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取得了許多經濟和政治特權。1909年,日本完成了對朝鮮的武裝占領。美國盡管對事態的發展特別關注,但并未干涉。就這樣,日本帝國誕生了。
此后,日本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站在協約國一邊。日本的軍事行動主要是肅清德國在太平洋的勢力,并取得德國在遠東的基地,使它在戰爭勝利后迅速崛起成為亞洲最強大的軍事大國。西方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巨大損失,因此“孤立主義”情緒有所上升,它們紛紛把注意力放在了集體安全和裁軍問題上。尤其是美國已看清了對外戰爭的實質,于是決定在繼續推進自己全球目標的同時,依靠協商談判和國聯擴大自己的影響。在戰后這種謹慎的國際大環境下,日本也開始走上政治自由化的道路,軍事上有所收斂。20世紀20年代,日本政府賦予男性公民選舉權。日本也加入了國聯,并和美英簽訂了海軍條約,從而緩和了太平洋的緊張局勢。雖然這些舉措很受日本政客的歡迎,但他們還是不能接受世界上有如此多的軍事大國的現實。
▲ 1934 年在東京的日比谷公園,日本海軍正在舉行軍旗祭旗儀式。
日本軍界首領們早就對國際條約中的限制條款感到不滿,于是面對突然襲來的經濟大蕭條,他們開始了反擊。軍界的高級將領們都敦促日本再一次擴疆拓土,而這次擴張的目標就是侵略中國。侵略中國的原因一部分是出于對中國人的種族仇恨,一部分是對華戰爭有利于日本在經濟上實現自給自足。在日本軍隊下層,暴力盛行。日本軍隊中“以下犯上”的傳統可以容許下級軍官公開反對上司,只要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業是正義的,一般來說高級軍官就不會對這種頂撞行為進行懲罰,相反他們還會經常贊揚那些敢于反抗的下級軍官“勇敢、有骨氣”。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界或通過暴力,或通過和平方式,幾乎完全控制了政府,他們決心實行一種可能會引發與美國的沖突的擴張政策。在邁向與美國沖突的過程中,日本這種“以下犯上”的傳統起了重要的作用。
▲ 1937 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是日本空軍對上海實施狂轟濫炸之后,日本海軍陸戰隊通過一片殘垣斷壁的場面。
(全文改編、摘錄自《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 》一書)
《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
作者:安德魯·威斯特
譯者:穆占勞
★偷襲珍珠港、杜立特空襲、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島爭奪戰、萊特灣海戰......經典海戰匯聚一堂
★從日本軍事擴張到偷襲珍珠港再到投降,橫跨整個太平洋海戰的時間軸
★獨具特色的全彩插畫、歷史檔案、特寫照片展示了更加真實的戰爭歷史
★美日雙方在遼闊的太平洋上演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
★航母對決、島嶼爭奪、海空聯合,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太平洋戰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