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楚天都市報
□陳華
與武昌的緣分,是從2008年的秋天開始的,和萬千學子一樣,拎著小小的行囊,宛如種子落在了這個城市。
母校湖北大學毗鄰長江二橋,相對于街道口路段的高校集群,似乎并沒有那么熱鬧。但是周邊也算是便利,團結湖上的銷品茂,過馬路的小吃一條街,滿足了年少時代對各種食物的期待,和朋友們在這里留下過很多的歡聲笑語。
在我的記憶里,僅僅一年后武昌進入了“大工地”時期,很多街道拆掉重新規劃,各處高樓拔地而起,地鐵線建設日夜兼程。
初入武漢總覺得武漢人的脾氣忒火爆,一句話不合意便是會開懟。時間久了發現,這些人的脾氣來的快散的也快,行為遠比話語熱情,頗有些江湖兒女的爽利,“武昌起義”發生在這里也不足為奇了。后來讀武昌史錄,漸漸遠去的武昌,曾有著此起彼伏的碼頭號子,帆檣林立的不夜水港,鱗次櫛比的貨輪商船,商賈云集的街市店鋪,遠播“不夜港”和“大武漢”的稱號,碼頭文化由來已久,早已淌在武漢人的血液里了。
隨著時光鑄就的變化和成長,對于這個城市的了解越多,期待便也越多。本科畢業后,我依然選擇繼續留在這個城市深造。這幾年的武昌越發顯得生機盎然,大量的年輕人聚集,互聯網上熱氣騰騰的項目在此處孵化,時常讓我覺得此刻的整個城市也是這么的年輕和充滿活力,絲毫不遜色一線城市,地鐵一項項的落成,出行不再是幾百人聚集擠車的場面,一直努力優化用戶體驗感的武昌終于初見成效。
畢業以后,短暫的離別了幾年武昌?;蛟S正是因為這樣的離別,讓我了解到自己對于這個城市的喜愛。湖大校園里春天絳珠草,東湖的風,漢街的繁華都在記憶里牽絆。
回歸才是心的歸處,在離別武昌三年后,我又重新回到這個城市,此時我不再是汲取養分成長的小苗,而是將要駐扎于這片土地的樹木,正如涌進這里的千萬新武漢人一樣,期待下一個十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