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于一個有才華的人來講,現在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因為網絡。
網絡的出現,讓以前的各種不可能變為了可能,讓曾經不可跨越的鴻溝變成了坦途。
比如寫作。
曾幾何時,作者寫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小心翼翼地抄寫工整,恭恭敬敬地裝進信封,從郵局郵寄給刊物的編輯,如果編輯看不上眼,文章就會石沉大海,那篇文章的讀者也就只有作者自己。
數量有限的紙媒版面注定是稀缺資源,很多作者可能一輩子都與發表無緣。
但有了網絡之后,隨著文學網站和論壇的興起,讓發表文章變得輕而易舉。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寫多少文章都可以發表。
至于內容的好壞,交給讀者的鼠標。
從此,作者直接面對讀者,甚至可以直接和讀者互動。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可能一篇文章、一部小說就有百萬點擊,引來粉絲無數。
02
而在眼球經濟時代,網友的關注就是財富,一些新銳寫手在網絡時代迅速成長起來。
1998年,中國銀行寧波市分行營業部一位普通的科員開始在網絡上寫作和發表作品,《告別薇安》《七月與安生》等小說,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追捧。
她的網名叫“安妮寶貝”,應該是第一代網絡寫手之一。
2000年,在網上已經大紅大紫的安妮寶貝成功轉型,離開網絡進入紙質出版期。
2005年,安妮寶貝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在2011年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安妮寶貝以940萬元的版稅收入居第5位。
2006年,廣東順德海關一位普通的公務員,開始以“當年明月”為名在網上發表自己的長篇連載《明朝那些事兒》,作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用流行文學元素和小說筆法,有時還運用一些無厘頭的語言,以及流行歌曲的歌詞,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豐滿圓潤,第一次讓人們看到歷史原來可以寫得這么有趣,轟動一時。
后來,《明朝那些事兒》集結成書,至今已經發行超過2000萬冊!
互聯網的興起,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安妮寶貝,千千萬萬個當年明月,他們的才華有大有小,他們取得的成績有大有小,但無疑,網絡給了他們一個淋漓盡致展示自己的舞臺。
其中,很多人都淘到了第一桶金,收獲了名聲,也得到了財富。
一開始根本看不起網絡文學的著名作家王朔,早在14年前就斷言:
“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表達自我的機會,使每一個才子都不會被體制埋沒”。
03
但王朔說這話的時候,預料不到將來會有一款叫做微信的手機APP橫空出世,預料不到會出現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其他無數個自媒體平臺。
以2012年微信公眾號上線為開端,自媒體開始向移動端發展,我們的生活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一部手機,完全可以實現電腦的絕大部分功能,我們的閱讀與娛樂活動,不知不覺從電腦轉到了手機。
而在移動自媒體時代,內容的需求量更大,只要你能寫文,能畫畫,能唱歌,有任何一種才能,都能聚攏大量人氣,進而獲得巨量財富。
僅僅說微信公眾號,當年的“毒雞湯女王”咪蒙,在被封號前一篇廣告軟文的報價竟然達到80萬元!
沒錯,你某天在她的公眾號上看到的一篇也許并不起眼的推廣商品的文章,會給她帶來80萬元進賬!
火爆的公號使咪蒙迅速進入億萬富姐的行列。
曾任新華社重慶分社記者的王曉磊,開設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專門解讀金庸的小說,評古說今,自成一派。
每有新文出來,數分鐘內閱讀量即達10萬+,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原創自媒體之一。
現在不再做記者的他,早就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咪蒙,成為六神磊磊,但很多人都通過運營自媒體拿到了真金白銀,改變了生活。
我們身邊的一個其貌不揚的青年,可能在網上粉絲無數,一個在單位里無足輕重的員工,可能在網上日進斗金。
更令人激動的是,這個行業是零門檻,沒有人看你的畢業證書,沒有任何學歷歧視,有一個身份證號,有一個手機號,足夠。
沒有人再抱怨懷才不遇,因為機會平等地擺在每一個人面前。
只要你有真本事,就能混出點名堂。
04
但在任何光鮮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苦與痛。
對于網絡創作者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日更”,即每天都要堅持創作更新,一年到頭從不間斷。
有人曾經用一句話總結著名的網絡作家唐家三少的成功秘訣:長年累月穩定不間斷的更新。
他網絡寫作14年零7個月,沒有一天斷更。
直到去年妻子離世,才為愛斷更。
一周一篇專欄,幾年乃至十幾年寫一部小說,那樣的創作速度早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小說的作者日更數千乃至上萬字,那是平平常常,公眾號作者日更一文,幾乎成了常態。
沒有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文章必須有,到點一定發”,否則,就會讓粉絲失望,讓讀者流失,讓收益受損。
不管你有沒有名氣,都不敢停下來,有絲毫懈怠。
因為你沒有名氣的時候,總是在焦慮中掙扎,要不停地努力創作,期待第二天能夠突然爆發。
當你有了名氣之后,要保持原來的水平還要更上一層樓,同時還要多一些名人的煩惱,出席各種活動,洽談商業合作,出書,宣傳……吞噬著你殘余的精力。
即使當年的咪蒙,已經身家億萬,公司已經是在團隊化運作,她也要天天保持創作。
她去歐洲旅游,也無心游覽景點,還拉著導游問人家的感情故事。
一次去醫院做檢查,她口述內容讓助手幫她打字,結果廣告客戶發現不是她自己寫的,她只好從醫院趕回公司重寫了一遍。
印象里,她是曾經做過手術的,手術后很短的時間,就又投入了工作。
混得好的咪蒙如此,很多混得不好作者更是如此。
在自媒體領域,一個人的才華與健康是他唯一的資本,這是自媒體從業者的悲情所在。
05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剛剛又看到了一則令人心碎的消息:
上海26歲的漫畫家“回首而已”(筆名)由于過度勞累,發生心源性猝死。
報道中說,前期由于沒有知名度,她只能自己包攬漫畫的上色、線條等一切工作,還要按時交稿,對粉絲的催更更是不敢怠慢,沒日沒夜的畫。
現在,她已經漸漸成為漫畫界的一顆新星,出版了兩本作品,新作長期霸占著平臺排行榜單的前幾位。
但她在連續48小時通宵工作后,倒在了沒完成的漫畫草稿旁邊。
這些年,猝死的自媒體作者我們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名單:
十年雪落,海千帆,深流,小九兒許云鶴,格子里的夜晚……
相信還有別人,但他們可能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因為他們沒有名氣,連登上新聞主頁的機會都沒有。
而更多的人,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為了流量不惜以命相搏。
06
當然,誰都知道,健康是1,其他是0,沒有了健康,其他什么都不是。
如果“回首而已”知道成功的代價是在花季逝去,她寧可不成功。
但人生沒有如果,在現實的成功和未知的意外之間,很多人都會選擇前者。
哪怕,兩者的概率是在同步增加。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對家人的責任,對自我實現的渴望,讓我們義無反顧。
網絡名師張雪峰每次發自己的照片,都有讀者會感嘆:張老師這幾年未免老得太快,變得太滄桑!千萬要悠著點啊!
沒有看到張雪峰做出過直接回應,但他在參加“奇葩說”節目時,曾透露過心路歷程。
他說自己有一句“名言”:什么叫男人,在你25歲的時候讓你的父母認識到他們有一個好兒子,在你35歲的時候讓你的老婆認識到他有一個好老公,在你45歲的時候讓你的孩子覺得他有一個好的爹。這才叫老爺們兒!
他說,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同,對他而言,就是想在所在城市買個房、買個車,別人老婆有的我老婆也有,別人孩子有的我孩子也有。
也許,張雪峰的理想也是很多人的理想,張雪峰的奮力動力也是很多人的奮斗動力。
這樣的理想也許并不偉大,但也并不丟人,因為,我們都是這個世間最普通的蕓蕓眾生。
時代賦予了我們機會,我們想盡一切力量抓住。如此而已。
唯愿,每一個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人,都能夠不負才華。
唯愿,每一個人熬夜歸來,仍然健健康康。
共勉!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當當、京東、天貓等平臺熱賣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