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論是在婚姻關系中,還是在親子關系中,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都希望被善待。
可是,很多人都認為沒有把自己想法說出來的必要,認為彼此這么熟悉了,你肯定會慢慢發現我的“良苦用心”。
可是,你等著等著,時間就過去了。
你的“嘴硬”正把你逼上絕境!
我們為何不能化被動為主動,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把愛說出口才能更好地將親密關系延續下去。
最近熱播的《小歡喜》中,英子為了安慰媽媽,不讓媽媽傷心,放棄了自己夢想中的南大冬令營,甚至放棄南大,以至于夜夜失眠。
她掙扎在痛苦的邊緣,不知所措。
于是,她采取了極端的手段,自已一個人去了深圳看喜歡的星星,可是,看了自己最愛的星星還是無法使她快樂。
她一度壓抑的心情在那一刻忽然奔潰了,她不停地奔跑,說是要去南京讀大學,但其實都只是想逃離媽媽,于是她選擇站上河堤,準備跳河。
父母總認為自己“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來試圖操控你的人生,強行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安在你的身上。
殊不知,一個選擇不說,一個選擇操控,讓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漸行漸遠,逼得英子只想逃離媽媽,逃離掌控。
宋倩卻只想著用“小孩子懂什么”,“你將來一定會感謝媽媽”這樣的話語綁架英子的思考,不真正去了解英子內心真實的渴望。
有時候一句“對不起,我錯了”,甚至只是“對不起”就能讓一件事,一段關系馬上冰釋前嫌。
而沉默只會讓事態進入無聲的惡性循環。
一個懶得說,總覺得就算說了也不會被理解,被采納,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消耗著彼此的感情;而另一個總覺得自己都是“為你好”,選擇默默付出。
他們之間沒有對錯,只是不懂得把自己最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來。
(2)
最新一期的《做家務的男人》中,魏大勛自爆小時候被父親“暴揍”,雖然講述時臉上掛著笑,看似輕松,但回頭就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淚水。
當魏大勛回憶起這段無疑是委屈的,但父親也未必好過。視頻中,巍爸爸則一直保持沉默,閉眼逃避。
巍爸爸何嘗不覺得自己當時的管教過于嚴厲,回憶起來總帶有一些愧疚,可是這樣的愧疚只存在與心中,從不在魏大勛面前表現出來。
沒有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他們考慮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不同,他們之間感受世界的方式也自然存在差異。
巍爸爸認為健康比學習重要,于是強制送魏大勛去北京減肥,因此落下兩個多月的學習;巍爸爸認為男孩就應該棍棒教育,于是在魏大勛叛逆時“拳打腳踢”。
父母一輩自認為為你好的事,在孩子看來未必就一定好;父母認為的好的未來,在孩子看來未必好;而在子女看來孝順的事,對于父母來說有很可能是監視。
同事娟子因為工作繁忙,想把多病的母親送去養老院,可是母親堅決不肯,認為“沒有子女的人才會去“。
沒辦法,娟子只能在家里的客廳和臥室安上監控器,時時關注母親的狀況。
就是這樣關切的舉動,在兩個月后徹底激怒了老人。
“你就是想把我像犯人一樣監控著,你以為這就是對我好了?”
或許我們把它歸結為中國人內斂的性格,但是,人的感情是消耗品,你等著他“自己發覺”,卻只會讓內心不滿的情緒越加積攢。
你的“嘴硬”讓親密關系中出現裂痕,讓曾經的親人形同陌路。
(3)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說過,對于傷害,很多時候不是原諒,而是算了。
很多時候,對錯并不重要,是否道歉也無所謂,主動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最重要。
親密關系是一種交互關系,一個愿意說,一個愿意聽,彼此之間的親密關系才能更加牢固。
有一項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之間的沖突,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化。
也就是說,我們都要非常好的自我修復能力。
年少時,我們不斷犯錯,不斷受到父母的訓斥,甚至大打出手,等我們長大后,所有的傷害都被時間沖刷干凈,我們照樣會對父母孝順。
社會行為學家約翰森曾說過:
愛是一個過程,我們不斷達到協調,建立鏈接,錯過或者聽錯音節,斷開鏈接,修復關系,然后發展出更深的鏈接。這是一支不斷相遇、分離又重新找到彼此的舞蹈,每分每秒都不停歇。
沖突時,我們會將彼此之間的鏈接強制砍斷,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之后重新建立更好的鏈接。
網上有句話說,彎腰不是認輸,而是為了拾起丟掉的幸福。
幸福靠的是自己,更準確地說,靠的是你的嘴巴。
你的嘴,決定了幸福的溫度!
作者:夢鹿,多平臺原創作者,愿我的文字,能流淌進你溫柔的內心。
夢鹿原創作品,感謝贊閱,盜用必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