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今天下午,位于西城區冰窖口胡同,象征著國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殿堂的中國工程院迎來了“新成員”。
11月22日,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其中,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今天,中國工程院舉行2019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邀請新當選院士及其家屬、科研團隊代表參加儀式,分享喜悅、見證榮光。
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為2019年各學部當選院士頒證并合影。“最高的榮譽代表著最重的責任,更多的贊譽也代表著更大的擔當”。李曉紅向他們表示祝賀,同時也表達了對他們“樹立良好形象”的期待。
他說,“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一個名稱,但更是一個集體、一幅群像、一面旗幟。在網絡、自媒體發達的今天,院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任何學風、作風上的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甚至影響整個院士隊伍的形象。“我們的隊伍中一旦有一位同志出現問題,社會輿論將立刻聚焦到工程院院士整個群體上。豈曰無碑,人心為碑;一人之過,堪殆全體之名。”
他呼吁院士要守正揚清、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求真務實,倡導學術民主、反對學閥作風、抵制“圈子”文化。“一定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院士形象”。
當天,新當選院士在倡議書上簽名,承諾嚴格遵守《中國工程院章程》,珍惜院士榮譽,正確行使院士權利,忠實履行院士義務,發揮明德楷模作用。記者注意到,倡議書中提出,要加強科學道德自律,堅守科研誠信,嚴守科研倫理規范,旗幟鮮明反對學術不端行為,拒絕無實質性工作內容的各種兼職和掛名,不參加與本人無關或不熟悉專業的鑒定、答辯、評審等活動。
新當選院士都說了啥?
王堅院士發言。 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王堅:這是科技界對計算產業創新的認可
此次新當選院士中,來自民營企業的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備受關注。他是阿里云的創始人,過去10年,他主持研發了中國唯一自研云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今天,他作為新當選院士代表進行發言。“對我而言,這是科技界對計算產業創新的認可。過去10年,我有幸見證了一大批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逐步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既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根本之道,也是驅動民營企業成為國家整體科技創新中重要一環的源動力。”
此次,王堅當選工程管理學部新設立的“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院士。“很多人認為這一學科代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中國工程科技界有重大意義的事情,而我非常榮幸成為這一重要事件的一部分。”王堅說,對于眾多民營企業的科技工作者來講,工程院打開大門吸納科技人才,也會讓大家重新思考未來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定位,推動更多企業走上自主創新之路。
“今天我們新當選的75位院士能和老一輩院士站在一起,是一生的榮耀,更是我們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的新開始。我們將一起促進國家工程科技事業的發展,為世界工程技術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劉良院士發言。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劉良:在更高的平臺回饋社會
來自澳門科技大學的劉良是知名中醫內科學專家,也是澳門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感謝工程院肯定我為中醫藥發展做出的努力,使我能在更高的平臺回饋社會。”劉良說,澳門回歸20年以來,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方面,培養了大批愛國愛澳的青年學者,建成了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他深信未來的澳門將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談及自己的專業,劉良說,中醫藥作為建設“健康中國”和國家發展創新科技的重要部分,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大力扶持。“這極大增強了我作為一名中醫藥工作者的信心和責任感。當前,中醫藥迫切需要構建以中醫藥為主體,集成并利用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方法,加強中醫藥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研究,實現中醫藥理論在臨床和其他方面的應用,讓承載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的中醫藥走向世界。”
李曉紅院長(右)為2019年當選院士蘇東林頒發證書。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蘇東林:用心教好學生、帶好團隊
來自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蘇東林是新當選女性院士的代表。今年1月,她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被譽為“破譯電磁密碼”的中國“女偵探”。
“我感恩時代,讓我有機會投身并見證國防科技事業的飛速發展。”蘇東林說,從學生時代起,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就是她崇拜的榜樣。母校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一直激勵她,30多年來,她帶領團隊,面向國家重大急需,打破國外封鎖,在電磁兼容領域潛心研究,以航空裝備為突破口,逐步探索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我將把當選院士作為人生新起點,始終把國家利益作為最高要求。報效祖國、服務國防永遠是我不懈的追求。”她表示將認真履行院士職責,在今后的科學研究中將瞄準科技前沿不斷進取,同時也將提攜后輩,用心教好學生、帶好團隊,為國家科技創新原創能力的形成做出貢獻。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李國君 校對 何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