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食神”之稱的美食家蔡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老了,什么都嘗過的時候,還是那碗白飯最好吃。”
白米飯,無論是豪華的盛宴還是平民百姓家的一蔬一食,都少不了它的出場。
在中國,米飯有著各類吃法,蒸、燜、炒、燴、焗......不同的地方對米飯都有不同的烹飪方式。
廣東有一種最具當地特色的烹飪方式,叫“煲仔飯”。
什么???
江湖傳聞廣東人什么都吃,老婆餅盲公餅人頭飯油炸鬼......但,他們連孩子都不放過?(廣東人這么兇殘?福建人又開始瑟瑟發抖了......)
其實這是來自粵語的誤解。在粵語里,小的東西都叫做“仔”,煲仔,是小煲的意思,煲仔飯就是用小煲裝著的飯。
所以外地的朋友別害怕,廣東人是不吃“仔”的!
在廣東,如果你聽到大人吼小朋友:“再鬧就把你拿去做煲仔飯”,千萬別當真了,那只是幽默的廣東人拿著自家的梗,想將孩子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手段。
“煲仔飯”聽起來雖然滲人,可它是普遍了整個兩廣地區的市井美食。
上世紀三十年代,煲仔飯第一次出現在廣州的小飯店里,就迅速成為大眾喜愛的美食。
它雖非名門望族出身,但廣東人一直把它當作自己的驕傲。
這是因為它——足夠好吃呀!
有人說,一份煲仔飯,就算是沒沾任何肉汁的米飯都是值得一試的。
大米自然的稻香、淡淡的瓦香,清甜軟糯的口感,每吃一口都能感受到廣東人對美食的極致追求。
能達到如此境界,都來自煲仔飯最重要的兩樣東西:“煲”跟“飯”。
煲仔飯的飯,不是電飯鍋煲的,而是用一種特制的“瓦煲”。
瓦煲是用粗陶制成的,造型樸拙,摸起來質感粗糙。但“煲不可貌相”,這種瓦煲有很多小孔,透氣強,并且耐高溫、散熱慢,可以讓里面的飯均勻受熱,發揮出稻米的最佳烹飪效果。
飯好后打開瓦蓋,一股淡淡的稻香和瓦香就會撲鼻而來。
向來懂吃的廣東人對瓦煲頗有考究。
他們把煲仔飯最好的煲稱為“少年煲”,即燒過一兩次的煲。這種煲既沒有新煲的味道,又不似老煲那樣吸油。因此,用它燒出來的飯,口感最棒。
因為擔心猛火會造成瓦煲炸裂,很多人都會用鐵絲將整個煲都箍起來,這樣既能固定瓦煲,都能讓裂縫愈合,一舉兩得。這種被“千錘百煉”過的煲,也是最有價值的。
以前,瓦煲是被架在炭火爐上燒的,這樣米飯還可以吸收到清淡的炭香。用炭火燒飯,才是煲仔飯最正宗的吃法。
現在,很多煲仔飯店打出的“名火燒、舊時味”招牌,說的就是這種做法。只可惜,幾乎沒有店能真正做到了。
廣東人認為,沒有煲的煲仔飯,就像一個人丟了靈魂,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軀殼。
因此在廣東,如果點外賣收到了一個煲,別驚訝,因為在廣東人眼里,有煲的煲仔飯才是對煲仔飯最大的尊重!
有米沒煲,煮出來的不過是毫無感情的白米飯;有好煲沒好米,自然是對不起這頂好的瓦煲了。
煲仔飯的大米選擇是關鍵。
正宗的煲仔飯用的是絲苗米,米粒細長、油質豐富,帶有清新米香。因為具有較好的吸水性,它可以完好地吸收瓦香、配料及醬汁的香味。
一份合格的煲仔飯,包含白米飯的三種境界:上層的米飯必須浸透著肉汁、豉油,散發著配菜的濃香;中層的米飯是不能夾帶肉汁的,粒粒分明,晶瑩樸素;下層的米最關鍵,要燒得金黃酥脆,略微帶焦,俗稱“鍋巴”。
外地的朋友疑惑了:“燒焦的飯,也好意思擺出來?”廣東人笑了:“吃煲仔飯不吃鍋巴?你都對唔住俚碗煲仔飯!”
煲仔飯跟鍋巴,就好比重慶火鍋跟辣椒,煲仔飯的精華,全濃縮在了鍋巴里。
完美的鍋巴就像一塊鏡面,金黃透亮,只有一粒米的厚度,咬下去“卜卜脆”,焦香酥脆卻不油膩。一口好吃的飯焦,才是廣東人做煲仔飯的初心。
因此,煲仔飯尤其考驗師傅的控火功力。
瓦煲自端上火爐,蓋上鍋蓋后,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再打開。
無法觀察煲內的變化,就只能全憑師傅十幾年經驗來掌控火候。
火太猛,水容易溢出,帶走面上的油,煮出來的飯就不夠香滑;火不夠,米心煮不透,鍋巴也出不來,實在配不上“煲仔飯”三個字。
煲仔飯是典型的“慢工出細活”。一份好吃的煲仔飯,是要用小火慢慢煲,有時要等上好久才能吃得上。
在廣東點上一份煲仔飯,熱心的老板總會跟你說:“煲仔飯啊,耐少少。”
盡管很多人抱怨等待時間過久,但當他們打開瓦蓋,吃到第一口飯后,一切抱怨都會化為須有,直叫人感慨:“值啊,真值!”
和別的飯不同,煲仔飯里面的飯和菜,都是在同一個鍋里頭一塊兒煮出來的,飯剛剛香,肉也剛剛好。
煲仔飯的食材豐富多樣,從滑雞到排骨,鵝肝到肉鱔,膏蟹到燒鴿……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飛的,任何食材都可以拿來做煲仔飯,正應了廣東人的飲食習慣——“脊背朝天皆可食”!
但對老廣來說,沒有一種食材能像廣式臘腸一樣,仔細浸潤米飯,撐起一份煲仔飯的豐腴。
廣東有句俗語:“秋風起,食臘味。”臘腸是廣東人的心頭好,只有到了冬天,經過北風的“摧殘”后才獨有風味,被當地人視為珍寶。
廣式臘腸是嫩紅的,肥瘦相間,油光透亮,看上去嬌滴滴的,散發著淡淡的酒香。待煲仔飯的米煮到半粥狀后,將臘腸鋪在米上一并煮,這樣既能讓米飯吸收臘腸的肉香和油脂,又能減少臘腸的咸味。
高溫下,臘腸的油脂還會迅速穿過大米的間隙,在煲底融成金黃噴香的鍋巴。
飯被端上桌后,打開鍋蓋,米香、肉香、酒香,還有爐火的焦香混在一起,肆意釋放著誘人的香味。
這時趁飯還“呲啦呲啦”地冒著熱騰騰的火氣,再在飯中間淋上兩圈“珠油”(一種帶甜味的醬油),然后迅速蓋上蓋子,等上個半分鐘,讓珠油慢慢流進飯里,不僅要會讓飯菜更香,也會讓飯焦變得更晶瑩可口。
不得不說,這才是煲仔飯的正道。
臘腸被煲出醇厚的油脂,看起來肥瘦恰宜,咬上去韌勁十足。腸皮破開后,腸汁滲入口中,帶著微微酒香和米飯的稻香,在喉嚨里慢慢飄蕩,回味無窮。細細咀嚼,還帶著絲絲甜味,一點兒也不覺得膩。
被臘腸汁浸透過的米粒粒分明,飽滿彈牙,再加上臘汁的浸透,變得更加軟糯噴香。用筷子輕輕攪拌后,米飯混著臘腸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簡直勝卻人間美味。
有不顧形象的食客,吃到最后甚至拋棄米飯直接將一整段臘腸送進口中,體會廣東人說的“爆汁感”,好不快意。
一些地道的老廣食煲仔飯還有一個嗜好,喜歡趁熱在飯面上打個生蛋。飯的熱氣會讓蛋液悶熟,但又不干,嫩滑嫩滑的,輕輕戳一下,里頭的蛋黃就會緩緩溢出,像溫泉一樣,包裹著飯和菜,使整煲飯變得更加爽口。
突然想起周星馳的電影《食神》,里面將臘味煲仔飯喚作“黯然銷魂飯”。
“銷魂”到什么境界呢?套用里面評委的話來說就是:
“臘腸,好吃啊!我從未吃過這么好吃的臘腸,救命啊!!!”
“肉汁填在米飯里面,好似江河匯聚,再配合糖心荷包蛋,哇!這飯太棒了!塵世間沒有形容詞可以形容它了!”
這是一代人對廣式臘味煲仔飯最崇高的評價。
廣式煲仔飯,是廣東人最偏執的愛。
好吃的煲仔飯永遠是藏在廣東的街頭巷尾。
在廣州的舊城區隨便走走,拐個彎都能看見煲仔飯店,他們未必是最正宗的,但一定好吃。如果他們把煲全都擺出來,直接在店鋪門口煲飯,那這家店,肯定更好吃。
廣東的朋友說起煲仔飯,言語間都是對煲仔飯滿滿的寵愛,而且是沒理由的!對他們來說,無論在哪里,只要吃上一份煲仔飯,就會有家的感覺。
有人說,廣東人什么都急,吃煲仔飯卻永遠都不急。
特別是在寒冬的晚上,從傍晚五點到凌晨,煲仔飯店里總會擠滿了人,桌子椅子擺滿了整條街道。
煲飯的師傅站在爐灶前,守著二三十個瓦煲,打火開蓋倒水放米加料......忙得不亦樂乎。大冬天的,額頭竟然不住地滑下豆大的汗珠。
店里的伙計端著一鍋鍋熱氣騰騰的飯飛奔于各個桌子間,食客們就這樣擠在小小的店里頭,一邊喝著熱茶,一邊看爐火中迸發的星火劃破黑夜,等煲仔飯竟也不覺得時間難捱。
大約半個小時,煲仔飯就會被端上桌面。這時,煲里的余火還發著的“呲啦呲啦”的聲音。掀開鍋蓋,一股熱騰騰的氣息撲面而來。
當第一口飯被送進嘴里,那一鍋香氣在入口的一瞬就迅速鉆到身體的各個角落,暖意涌流,讓身心俱疲的人精神大振,頓時忘卻了等待時間的漫長。
等到用筷子撬起飯焦品嘗的一剎那,食客的心理防線才正式宣告崩潰。金黃的鍋巴滲透著油香,咬下一口,干香脆甜,齒間之間,回味無窮。
蔡瀾分享過一件趣事:“一次在電臺介紹有家餐廳賣榨菜五花腩沙煲飯,講到淋上豬油,有位仁兄駕車駕到一半,不管違法,把車子一停,就沖上酒樓叫了一鍋。”
只有吃過煲仔飯的人,才能理解這份沖動和瘋狂吧。
因為煲仔飯的美味,胃是最清楚的。
拉至文末,為我們點個在看哦~
你每按下"在看",我的心上就多開出一朵花。
將文章傳遞給更多人,那我將擁有一片花海。
清歡讀書會10萬冊圖書免費送,喜歡讀書的你,快進入公眾號輸入“送書”來領書唄~
看更多好文章
領取免費實體圖書
請長按下方圖片
作者:清歡,家有兩寶的職場辣媽,清歡讀書會聯合創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專欄作家。(轉載請聯系微信號:qxdshqy123)
學習工具包
回復書單
回復語文,免費領取小學語文知識點匯總
回復數學,免費領取小學數學思維導圖匯總
暑假反超逆襲計劃籌備中,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