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牛蛙滿大街,但是4歲神童卻很罕見。最近有個火爆全網的4歲神童名叫曦曦,他前段時間還開了個粉絲見面會,見面會的內容竟然是向家長傳授成功學。
口袋君經不住好奇就上網去看了這場4歲兒童講述的“成功學”。
(曦曦粉絲見面會視頻)
曦曦粉絲會來了很多家長,年僅4歲的主角坐在臺上接受大家的提問,而曦曦的爸爸則在一旁主持這場見面會。
在粉絲提問環(huán)節(jié),有家長提問“競爭對手多怎么辦?”
曦曦回答:“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
家長問:“世界動蕩怎么獲得內心的平靜?”
曦曦回答:“沒有風雨,哪來的寧靜”。
這兩個回答一出,口袋君實在是驚著了……接著曦曦又說了許多,比如“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等等,諸如此類經典雞湯句。這些回答竟從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口中冒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曦曦真的是神童嗎?
好像4歲的孩子說出這些大道理是挺神的,但如果你看過曦曦很多場的活動,就會發(fā)現,曦曦在不同場合都會用同一套話術進行回答。再仔細觀察下,你會發(fā)現不僅答得一樣,連問的問題也一樣。關于這個,口袋君也找到一個視頻~
(曦曦不斷重復對同樣問題進行同樣答案的解答)
原來曦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被他爸爸一手打造包裝成的天才神童。
他的父親叫做陳光,是某記憶力培訓機構的負責人,號稱能創(chuàng)造腦力奇跡的“記憶大師”。其一手打造曦曦成為天才兒童,并促使他迅速爆紅目的,就是為了給陳光的記憶力培訓機構打廣告。
據網友深扒,小曦曦從3歲開始就被父親要求背誦各種二八定律、破窗理論,曦曦見面會上那些回答也全都是背誦的郭臺銘的名言。
陳光如此刻意打造曦曦成為天才兒童,只是為了給自己的課程打廣告。如此行為又與那些拿孩子當賺錢工具,逼迫孩子當童模的父母有什么不同?
像曦曦這樣的“神童”還不只一個。
4歲神童能熟背世界200多個國家的首都名稱;5歲神童能背圓周率小數點后3020位;5歲男孩一分鐘能敲鼓1020下,等等的新聞都頻頻出現……
這些孩子真的是神童嗎?
在英國曾經有一檔節(jié)目叫做《天才兒童》,里面8歲的約書亞在小小年紀展現出象棋天賦以后,從此便過上了暗無天日的生活。他的母親為了培養(yǎng)這個小天才,不僅自己辭職,還為兒子制定了棋王計劃。在母親的精心安排及日以繼夜的下棋訓練后,歷經無數場比賽的約書亞,終于在5年內被培養(yǎng)成了少年棋王。
華裔天才龍吟,10歲就已經通過了鋼琴最高級別的考試,還加入了高智商俱樂部。然而他的背后同樣有一個精心計劃的父親。在父親的嚴格計劃下,龍吟童年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須按照滿滿的計劃表行事,按照父親給他規(guī)定好的每一步前行。
難怪揭秘員說,每一位天才少年背后都有一個目標明確的家長。哪有什么天生神童,不過都是精心謀劃的爸媽。
中國家長不怕苦,就怕慢
網上有個段子很火。
社會壓力超級大的家長們,將自身的焦慮轉嫁到子女的教育上,遑論是牛蛙還是普蛙,都免不了被催熟的命運。
“我家孩子3歲了,只報了跳舞、英語、畫畫,鋼琴都還沒開始接觸呢~”
“我兒子班上好幾個同學,一年級就已經自學完小學階段的課程了。現在都這樣的啊!”
“你家孩子報了幾個班?”成為了魔都家長們速度熟稔關系的最好社交問句。為了給孩子多上幾個優(yōu)質的補習班,家長們帶著孩子奔波在路上,陸家嘴上完鋼琴,奔向靜安寺學英語,再到北新涇學思維……從大大小小的英語補習班到量子波動速度班,只要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從來不怕苦,只怕速度還不夠快。
然而這些“被拔過”的孩子真的就能領先一步,終成大器嗎?
讓我們看看下面幾個案例。
14歲以超出一本線6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大學的神童,大四時就因為多科成績棄考被學校責令退學;
“95后天才少年”張炘煬,2歲半就學會了1000多個漢字,10歲時以505分的成績考入二本院校。由于他當時年齡太小,各個方面還不完善,校長曾建議張炘煬在學得更扎實以后再上大學。但是張炘煬的家長卻沒有領會校長的意思,認為孩子沒考入名校沒關系,關鍵是速度要領先。就在父母這樣的目標和抉擇下,張炘煬13歲考入北工大讀研,16歲考入北航讀博。
這樣的張炘煬,表面看上去很風光,誰又想到其背后卻是一個無法獨立生活,也沒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為了讓孩子一心讀書,成為天才,父母不需要也不允許張炘煬做任何除了學習以外的事。一切看似很美好,直到在張炘煬博士論文答辯之前,他要求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理由僅是他認為這是成功人士的標配。著急沖刺跑在前面的張炘煬,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因為沖得太快,留下了許多的隱患,讓他難以適應真正的社會。據悉,張炘煬最后連博士畢業(yè)答辯也沒能順利進行,被延期畢業(yè)。
被拔苗助長的禾苗,第二天就會枯萎,但在孩子的成長中,可能要經歷十年、二十年,才能看到他的成長結果,只是等看到時一切都晚了。
教育,慢慢來,才比較快
教育和種稻子有些相似,都需要經過長期持之以恒地耐心“培育”,才能夠收獲成果。
從事教育近70年的于漪老師曾說:“教育本是細水長流的事業(yè),最忌功利。”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但要明白教育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過早對孩子進行超前的教育反而會害了孩子。
提前教育,不會使孩子一直超前。有科學研究曾表明,相比那些超前學習的孩子,當孩子在合適的時間接觸到適合其發(fā)展的學習內容,可以用更穩(wěn)健的學習狀態(tài),在更短時間內達到與超前學習孩子同樣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學習這件事上,盲目追趕、拔苗助長,并不見得是個有效率的事。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充分保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孩子進行適當地、科學地、有效地引導,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做孩子成長的擺渡人,而不是設計師。
版權歸家長口袋所有
作者:家長口袋作為家長的必備智囊,以擇校為切入口,幫助家長解決擇校問題,緩解升學焦慮,同時與您分享全球領先教育理念與方法,助力家長無憂育兒,助力寶寶快樂成長。歡迎您關注家長口袋(ID:jiazhangkoudai)
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二字,并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否則違者必究。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