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高校教育APP泛濫怎么破?教育部出手整治!近日,南都記者從教育部官網獲悉,教育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印發《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專項治理行動方案》。
據悉,此次治理對象為,高校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和廣大師生工作生活的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應用,包括:學校自主開發、自主選用和上級部門要求使用的教育移動應用。治理的目標是,切實治理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應用泛濫的問題。
有高校開發引進的APP超20個
近年來,高校教育APP泛濫、使用不規范問題備受關注。據公開報道,今年3月,教育部抽取了100所高校,就教育APP應用情況進行調研,結果發現,89所高校APP數量在5個以下,但也有少數高校開發引進的APP超過了20個。
此次專項治理行動的目標是,切實治理高等院校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應用泛濫的問題。在2020年3月底前完成管理服務類教育移動應用的清理工作,問題教育移動應用的數量明顯減少,違規采集個人信息等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投訴舉報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廣大師生、家長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
有的校園APP閃退、退款難
最近,南都記者通過查詢小米應用商店、豌豆莢手機助手、應用寶等手機應用平臺和百度搜索等,對廣東省10所高校的校園類APP進行整理,發現其中7所高校的APP數量在5個以上。根據應用的評論顯示,校園APP存在閃退、充值功能缺陷、退款難等情況,甚至有評論指高校APP使用不方便,存在被學校強制安裝等情況。
南都記者查詢高校中的熱水類APP發現,在應用寶手機助手中,下載量逾64萬的“校園熱水”APP和下載量9萬的“熱水管家”APP的評分分別為1.2分和1.1分(滿分為5.0分)。小米應用商店中“校園熱水”APP的評分低至1.1分,用戶普遍反映軟件的閃退問題已經存在半年以上。
在應用寶上,“熱水管家”評分1.1分、“校園熱水”評分1.2分。
下載量逾百萬的“趣智校園”APP是一款為校園提供熱水服務的APP,但在小米應用商城中評分只有1.2,用戶在評論中普遍反映該APP存在充值、退款等方面的問題。有評論者表示,該APP最低充值金額為50元,低于10元就無法使用;申請APP中的余額退款長時間不到賬,這些問題困擾學生已久。
有的使用不方便,有的強制要求安裝
有高校學生反映,有的高校APP并沒有帶來便捷。在廣東某高校度過了本科和碩士學業時光的齊同學告訴南都記者,該校有一款校園APP用于該校學生查課程表、成績與實時公交信息,具有“互動”、“工具”、“社團”、“我”四個模塊,學生可以在此進行專業交流等學習,但他說:“學校的APP使用價值比較低,也不是必須用的軟件,使用后也沒有多方便。”
齊同學說,該APP在學生校園卡的消費功能方面,只具備查詢消費記錄功能,不能給校園卡充值,要去充值機或校園卡服務臺的人工窗口辦理充值。
除了使用不方便,部分APP還存在強制下載的情況。南都記者在小米應用商店中搜索校園類APP時還發現,下載量均逾百萬的“今日校園”和“易校園”APP的評分在1-3分,用戶的評論中頻繁出現 “要不是學校非要下載,我才不碰這類軟件”、“學校強迫下載”等語句。
小米應用商店中,“今日校園”和“易校園”APP的評分為1-3分。
有高校學生更青睞公眾號和小程序
南都記者通過采訪中大、華工、暨大、華師、廣外等高校的學生,發現有的學生已不再使用校園APP,以微信公眾號或小程序取而代之。
“我們都關注公眾號或使用小程序,有啥信息都能查到。”暨大的袁同學表示。暨南大學公眾號的“微門戶”一欄中有微主頁、微服務,它具有在線課程學習、校園卡查詢、宿舍報修等二十余項功能。
廣東外語外貿的齊同學向南都記者展示了在校期間使用的7個公眾號:“廣外圖書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智慧校園”、“廣外就業”等。“關注的學校公眾號比較多,但是使用的目的還是以功能性為主,例如充水卡、飯卡,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資訊。”
專|家|觀|點
高校教育類APP應隨用戶需求而改進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穆肅認為,從廣義角度,任何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幫助,或者提供資源的APP可稱為教育類APP。穆肅表示,教育APP具有多樣化和學生自主選用的特點。“APP更多是由用戶來選用,比如說大學生學英語,不同的學生可能用不同的英語學習APP。”穆肅說,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相比,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更大,但在一些課程教學或學校管理工作上,存在統一指定使用APP的情況。
穆肅指出,高校教育APP普遍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不足:功能不足和APP整合資源有限。她說:“APP功能的局限性在于支撐學生學習的能力參差不齊,例如有的英語學習APP,難以支撐學生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需求。”
穆肅還對APP整合資源有限作出分析,“當今教育APP多為瀏覽視頻資源之類的比較淺層次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深入思考、反思性的學習等產生的支撐不夠。”她建議,大學生的學習專業性強,學習時需要學生思考,高校教育類APP更應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幫助學生去模擬仿真等等。
談及高校教育APP未來的改進,穆肅認為,APP應該隨用戶的需求與體驗而轉變。隨著00后的用戶進入高校,APP應隨用戶的媒體使用習慣進行應用的改進,例如學生要求在慕課平臺添加彈幕功能。“教育APP可以根據已有的用戶數據,在APP中進行個人智能化的學習精準推送或功能的自動增減,使其更加專業化、細致化。”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 周宇 南都記者 葉斯茗
編輯:劉蘭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