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市場的不斷的規范,房產企業的融資可以說是越來越難,空手套白狼的時代似乎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今日有486家房企申請破產就是市場自己運行的結果,也是一個很好的典范。那么,486家房企申請破產的具體的情況是什么?
486家房企申請破產
2019年,“熬”是房地產業的關鍵字。房地產調控政策持續將近三年,房企銷售放緩導致資金回籠緩慢,引發融資壓力不斷攀升。尤其自今年三四月以來,銀保監會頻頻強調控制房地產金融風險和警示房地產業過度融資問題,5月更是發文進一步限制銀行和信托融資。7月, 發改委發文限制房企海外發債只能用來置換未來一年內到期的中長期境外債務。國內債券暴雷風波下,房企發債愈發困難,其海外發債融資成本仍然較高,房企融資四面楚歌。
486家房企申請破產
泰禾(000732.SZ)2018年銷售額1303.4億元,是排名第20的大型房企,泰禾因信托違約被訴,可謂行業整體困境的一個縮影。 從當代置業(1107.HK)15.5%天價發債、華夏幸福(600340.SH)三天內發9.5%-12%的總額60億人民幣永續債,到媒體曝出融信中國(3301.HK)私募債被納入 “禁投池”、三盛宏業等房企被爆出高利率售賣理財產品,鋌而走險的融資體現的是高壓政策、產業轉向和整合背景下房企們的掙扎與自救。 中小型房企首當其中,行業洗牌不斷加劇。據筆者不完全統計,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至少486家房企于2019年申請重整和破產。
房企在各顯神通嘗試各種方式融資,包括高成本信托融資、高利率發債、上市、發行理財產品、尋求ABS(資產支持證券化)融資、設立基金和融資公司、賣資產緩解資金壓力等。這些高成本融資方式是否可持續,哪些公司將在激烈競爭中成為贏家、哪些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