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尼醬 來源|文娛醬
張藝興在抖音推出了一檔真人秀——《歸零 /REKNOW》。
節目用類似VLOG的形式,記錄了他 持續13天“出逃”到拉斯維加斯的冒險旅程。在抖音上放出后,沒有彈幕,看的時候,全世界好像只有你和張藝興。
說白點,其實就是一部個人微綜藝。但這看上去是個普通卻又不簡單的選擇。
像張藝興這樣,明星愛豆出個人真人秀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
這幾年國內大型綜藝的大爆發的同時,個人微綜藝也在悄無聲息的崛起。
這其中有像歐陽娜娜那樣記錄生活的個人VLOG,也有像鹿晗那樣團隊制作的個人節目《你好,是鹿晗嗎》。
但這次張藝興,請你記住,用的是——豎屏。
一個人
明星們為什么熱衷于自己玩綜藝?
當今娛樂社會流量至上,對于藝人來講,出演綜藝節目不僅能說明自身的人氣流量,也存在進一步獲得曝光的機會。
但是因為競爭激烈,不是每個藝人都能保證有良好的綜藝資源,從而獲得話題和關注度。
即便是上了大型集體錄制的綜藝,藝人也不能保證百分百出彩,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個人綜藝就成了既能保持話題度,又能獨占鏡頭、展現人格魅力的最佳平臺。
相比較大型綜藝,明星個人微綜藝錄制耗時短,播出周期長,拍攝取材多樣,沒有過多的拘束性,可操作性很強。
比如《你好,是鹿晗嗎》,節目內容就是鹿晗工作生活的貼身觀察,每集只有十幾分鐘。但是一共8集的節目,在優酷平臺上持續了 3個月之久。
從觀眾層面上來講,有了各式各樣的明星個人微綜藝,也就有了更多按照自己喜好、可選擇的視頻。
所以個人微綜藝不僅可以滿足藝人保持熱度的需求,也可以讓觀眾有更多個性化的定制選擇。
就這一點來說,其實豎屏的表達更“出位”一些。
對準鏡頭
國內最早開始豎屏綜藝節目,是2017年騰訊新聞出品的《和陌生人說話》。
這一豎屏節目強調在這個“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時代,帶你去“和陌生人說話”——即用普遍的人性、共同的感同身受來連接一切孤獨的現代人。
《和陌生人說話》第一季在豆瓣上評分達9.3。
到了2018年,愛奇藝也推出了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可這次事與愿違,在豆瓣只拿到了7.0分。
同樣是豎屏模式,豎屏節目和豎屏劇得到的評價不盡相同。
豎屏視頻由于鏡頭空間的局限性,只能展示簡單的兩三個人物關系,和傳統電視、網絡上的橫屏模式相比,很難展示劇中環境層次感和復雜的人物關系。
這一點,對于需要講述劇情和人物的電視劇或網劇來講尤為重要。豎屏的簡單性多多少少影響了觀眾對于劇情內容的理解。
但是對于豎屏綜藝節目不一樣。
這類視頻往往能夠使觀眾“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出演者所處的環境和情感,從而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距離。
以《和陌生人說話》這類訪談節目來講,由于豎屏每次只能呈現出一個人的鏡頭,營造出了一種嘉賓和訪談者聊天的感覺。
當鏡頭對準被采訪者時,觀眾仿佛就變成了訪談者,身處那個角度,傾聽嘉賓的談話,觀察他們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
讓人更有沉浸式的生活感,就是豎屏視頻最大的優勢。
極大的共情感
對于藝人專屬的個人微綜藝來說,這種優點尤為重要。
豎屏鏡頭聚集在明星一個人身上,有放大集中的效果,觀眾就像是通過手機屏幕與對方進行視頻通話,顯得與藝人的距離更加親近,產生極大的共情感,增加互動感。
在《歸零》的第一集中,觀眾可以看到張藝興起床的畫面。對于粉絲來講,這簡直就是女友視角的賴床視頻。
在手機上看豎屏視頻,減少了人們轉手機屏幕的步驟——豎著看,恰好對應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也符合當下新的移動傳播模式。
隨著手機與移動傳播形式的革新,各大視頻平臺早就把目光放在了豎屏短視頻上。
有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短視頻的月活躍用戶數已超 8.2億,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 32.3%。截止 2019年 6月,我國的手機網民已達 8.47億,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高達 99.1%。
綜合來看,超過96%的手機網民都會選擇短視頻的娛樂方式。
如果說短視頻是為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而誕生,豎屏則迎合了越來越多人的手機使用習慣,這可以看作是在用戶碎片化時間內“見縫插針”,并以最大效益進擊人們的生活。
“Z世代”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就是年輕用戶,他們是明星微綜藝的主力受眾。
他們是“ Z世代”——你可以理解為網絡世代或互聯網世代。
QUEST MOBILE的調查報告顯示,以 95后和 00后為代表的“ Z世代”在進行偶像消費時,更喜歡像易烊千璽、蔡徐坤這樣的娛樂明星和新生代偶像。
你也可以稱他們為流量明星——但其實粉絲們并不很在意明星身上的流量。更多的時候,他們期望在被割裂成碎片的閑暇時間里看到自己的偶像明星,因此短視頻平臺毫無例外的成為了第一選擇。
當張藝興的豎屏綜藝在抖音上線了第一集后,截止到發稿日期,點贊數超過了56萬。而最新上線的第三集,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點贊就達到 30多萬。
粉絲為明星加持的流量是瘋狂的。
或許這就是傳說中,“偶像經濟與手機短視頻協同發展”的娛樂界另一波風口——豎著看明星,無疑營造了明星和粉絲間不共享的二人世界。
除此之外
本質上,豎屏或許只是這個快節奏時代一種“懶”的表達。但明星和現代娛樂工業為這種形式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豎屏內容更接地氣,內容更有沉浸感,能夠拉近內容與觀眾的距離。而這樣的特質導致豎屏劇在展示戲劇化、生活化內容上,相較于橫屏更有優勢。”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執行制片人文博曾對媒體這樣說。
這段話無比契合Z世代對“屏幕追星”的熱衷。
試想一下,當狂熱的粉絲在豎屏上看到睡眼惺忪的張藝興時,一種沉浸的、欲言又止的睡在“他”身旁的臨場感,這顯然溢于言表。
而相對的,明星也展現了他們更加多樣的面貌,豎屏通過近距離與粉絲間幾乎“無縫接觸”產生極高的用戶粘性。
雖然視頻短,但娛樂綜藝制作公司更愿意通過這種大膽的改變,來觸達整個“ Z世代”心里最為柔軟的那部分——因孤獨而產生的陪伴感。
或許這才是除了明星、流量、超話、數據之外,豎屏微綜藝最為動人的那部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