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午后,有條消息從手機里彈出:李榮浩楊丞琳領證。上次有人提起他倆,還是文化旅游局頒布大陸游客赴臺旅游新規的時候,有人說:“這下麻煩了,李榮浩想去見女朋友,還得跟著團兒去,不能再自由行了。”
可能他倆也覺得麻煩,不如就結婚吧。
今年,算是李榮浩在公眾曝光比較多的一年,從 “好聲音”,再到樂隊綜藝,都有他的身影,自己也沒落下世界巡演的計劃。他好像不會累一樣,永遠精神飽滿,雖然那股勁兒不會外露,但能看出來,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范圍之中。
按理來說,一個歌手在電視上時常出現,且他的歌早已紅遍大江南北,你甚至能在街角的小賣鋪、發廊里聽到,藝人那點神秘感,早就沒了,可他卻總是讓人捉摸不透。
單位里的老大哥曾經采訪過他,跟我講了幾個關于他的故事,我覺得有必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一年寫200首歌
有人說李榮浩多才,玩音樂省錢,求證之后,的確如此。
他一個人就是一個團,只要不是大編制,幾十號人他代替不了。基本上吉他、貝斯,唱,母帶,后期的混音、修聲,他都能一人包辦。
每年一張專輯不是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我每天都在寫歌,這是我的習慣,并不是要傳播一個概念,每年我差不多寫一二百首歌,然后從中挑選十首發專輯,這只是我的一個產出而已。”
至于創作方法,李榮浩也沒藏著掖著,同行知道也沒用,因為你真的學不來。
“創作最怕的就是琢磨,別在那琢磨,想到哪寫到哪。”
《年少有為》與《慢慢喜歡你》的歌詞是李榮浩在高鐵上完成的,“就像這樣,歌詞從腦袋里忽然跳出來的,事后覺得還行,那就留著吧。”
《李白》
《李白》和《作曲家》,也沒什么故事,李榮浩說有一種創作方式叫詞曲同步,“就這么順出來的,當時那一下,覺得叫 ‘作曲家’ 挺好的,不是研究出來的結果。”
李榮浩的所有歌都是一次性完成的,無一例外,“不會改,改的都扔掉。”
他覺得技術代表著重復,不要用技術去寫歌。音樂對于李榮浩來說就是做減法,他想把學到的全都忘掉,再做新的音樂。
對黑膠無感
他特別會看事情的反面。黑膠唱片的回潮,意味著實體音樂又活了過來。可就如同他喜歡互聯網一樣,他是忠實的數字化音樂擁躉,順應時代的潮流是他作為流行歌手的覺悟。
他覺得要順勢而為,非要跟大家不一樣的話,很難融入。而那些唱作人信息,唱片背后的故事,在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應該更容易。只是現在一切還未完善,就像實體唱片一樣,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完善。
覺得文案都是多余的!
李榮浩從不主動賦予音樂意義。
有人問他,是怎么掌握聽眾心理的,寫一首火一首。
李榮浩告訴他,只要把自己當作老百姓,就能為大眾發聲,不要覺得自己特別。
“我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專業歌手,因為我說的話大家都聽得懂。”
李榮浩不想把音樂這件事搞得太神圣,因為音樂本身在他的生活里也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我的專輯企劃,就是沒有企劃,所以叫 ‘耳朵’,大家聽就好了。”
從不會讓外界改變自己
有些流行歌手,很容易讓外界的聲音潛移默化他們的音樂,李榮浩則完全不會。
李榮浩從不說片湯話,他會給你舉個例子,很恰當的那種。
“創作還是要依附于自己,做一個音樂人不要被外界操控,外界在想什么你根本不知道,要被外界操控的話,我建議你別搞音樂,直接玩股票吧。”
他的信條就是:“愛聽的自然會來,不喜歡的,你改變多少也不會喜歡你”。這就像是研究毛發十余年的權威說的話一樣,“跟那些沒關系,該禿還是會禿。”李榮浩活得明白。
對于作品趨同化的理解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想法相似,很有可能創作出趨同化的作品。
李榮浩對此并沒有像大多數創作者一樣,維護創作者聯盟的利益,說一些同理心的話。
“這很難避免,現代人們聽的看的都差不多,跟我們那時候不一樣,這個時代門檻比較低,只要有錢,買一些軟件,你就可以玩音樂,我小時候去錄音棚的時候,別人問我會干什么,我都不敢說我會什么。”
李榮浩總能把問題多元化,我相信他是采訪者最喜歡遇到的采訪對象。話題從趨同性轉到了透明度,與普及大眾上來了。
“不要去管誰跟誰一樣不一樣,現在音樂做得更透明化了,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加入進來,應該感到慶幸,也不要再強調專業從事者跟愛好者的區別。”
李榮浩的人生哲學
“世界上根本沒有大事兒,全是堆的,一切的東西,都是從日常最小的東西累計促成,所以在他看來沒有一件事是突然出現的。”
“我沒有所謂的欲望與抱負,因為所有的預期,過了一個月都不會隨你心意”
“我人生最輝煌的一天就是明天,過去做了什么就像一頓酒,不能拿這個過日子。”
“不過分關注未來,也不懷念過去”
“人是不可能不改變,那些評價你的人其實也在改變。”
“年少有為的人不可能寫出《年少有為》”
李榮浩非常熱愛巡演,“喜歡巡演,舞臺上那兩三個小時是我每個禮拜最放松的時候“
他還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后輩歌手郁悶跟李榮浩傾訴,說經常有人說他聲音發悶,李榮浩告訴他,不要在意聽別人的看法。
“那個小孩說是不是要尊崇自己的內心?我說不是!這句話已經被人說爛了,現在的小孩聽到這句話已經不過腦子了,不要說你正常說話的時候不會說的話,我們聊天的時候誰會這么說啊。說白一點,就是想干嘛就干嘛,別把簡單的事情往復雜了講。”
“你的內心再猥瑣,只要拿出來給別人看,都不丟臉,但別展露出本來不屬于你的東西。就像是你喜歡一個女孩兒,不跟他表白,成天用特別猥瑣的方法對付她,這就特別不好。”
熱愛社交網絡
有些尖銳的問題經常被提,藝人的回答也就大致相同了。
比如“你會在乎社交網絡上別人對你的評價嗎?”
“我不在乎”、“我不看”,稍微認真一點就是 “會看,但不在乎”,這些可有可無的回答,讓采訪者對這個問題不再感興趣。
李榮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與眾不同。
李榮浩是一個很喜歡社交網絡的人,也愛跟人互動,甚至別人的嘲諷,他都會活用社交禮儀,非常恰當的接梗。只要他愿意。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發了條狀態說我今天喝了六聽可樂,有人回復,喝這么多是什么家庭,我懂他意思,就回他 ‘普通家庭啊’”。
李榮浩這個人和他的音樂一樣,有種莫名的幽默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