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在詩會之上被邀請賦詩一首,你會用借用哪一首詩呢?
而在最近熱播的大劇《慶余年》之中,范閑在詩會之上以杜甫的一首《登高》拔得頭籌。唐詩宋詞,無數詩人大家,可供范閑選擇的名詩佳作數不勝數,為何范閑會選擇這首充滿著"暮氣愁緒"登高呢?
從范閑本身來說,他穿越之前是一位將死之人,因為殘疾一輩子都沒有能夠親自登上高山望遠。他前世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在詩句文章之中找尋精神寄托。他被植入了幾十年的現代記憶,這一輩子又活了快20年,就靈魂來說,他已經年過半百,對于這首《登高》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的確,杜甫這首詩,沒有一定的年齡積累,很難領會到那一句"潦倒新停濁酒杯"的妙處。
清代楊倫曾經在《杜詩鏡銓》之中認為,杜甫的這首《登高》高渾一氣,獨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詩之中當屬第一,明朝的胡應麟則稱這首詩是"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曠世的悲歌雖然蒼涼,但依舊拔山扛鼎,杜甫寫出暮年之人的無奈,卻不會讓人看到消沉陰暗,而是涌動著對生命的仁愛和人生的悲壯。
離愁別緒一直是古人寫詩的主題,秋景月夜,最是能引起悲情詩人的共鳴。金圣嘆曾言:" 士對秋而情至,凡山川林巒,風煙云露,草色花香,目之所睇,耳之所聞,何者不與心相為蘊結?乃先生(杜甫)以忠摯之懷,當飄零之日,復以流寓之身,經此搖落之時, 其勃然觸發,有自然已。"
《登高》一詩創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園767年)秋季,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了四年,但亂世的余波還沒有平息,各方軍閥乘亂崛起,相互爭奪領地,吐蕃、回紇乘亂常常犯邊。杜甫此時在夔州流轉,這一年的重陽節,他獨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之上,極目遠眺,感慨萬千。
杜甫一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眾多仕子一樣,一生目標不過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言:杜甫一生名詩無數,名動天下,至今仍被國人奉為經典;
立德:南宋理學宗師曾對杜甫的行為品格大加贊揚,認為杜甫是天下文人的典范,將杜甫與諸葛亮、顏真卿、韓愈和范仲淹并稱為"五君子",以贊嘆五人的高風亮節。而王安石在《子美畫像》之中贊嘆道:" 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颼颼。傷屯悼屈止一身,嗟時之人我所羞。所以見公畫,再拜涕泗流。"
而說到立功,杜甫的仕途坎坷,是杜甫心中難以消弭的郁結之處。
杜甫七歲能詩,二十歲漫游吳越,二十五歲小有名氣,回歸洛陽。此時的杜甫滿腔豪情,開元二十三年,赴京兆貢舉,不第。后來在洛陽遇到了李白,兩位詩人惺惺相惜,杜甫寫下《望岳》,記錄下"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士。
一直到至德二年,杜甫堅持不懈地追求功名,然而屢戰屢敗,每每落空。至德二年,杜甫逃亡到鳳翔拜謁唐肅宗,算是迎來仕途之上的高峰,他被授予了右拾遺的官職,這是他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換來的。但這種輝煌并沒有維持多久,后來杜甫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觸怒了唐肅宗,杜甫被貶。九月,長安收復,杜甫帶著家人來到長安。被貶的失落和看著諸多百姓顛沛流離的觸目驚心,一次次觸動著杜甫的內心。這一時期,杜甫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名作《三吏》和《三別》。
杜甫寫《登高》之時,已經55歲了,在外漂泊了八個年頭。永泰元年(765年),杜甫好友成都府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逝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不得已來到了夔州。根據史學家考證,當時的杜甫身患肺病、瘧疾和風濕病等疾病,耳背齒落,一只手已經麻痹到不能動彈,備受病痛折磨。而好友李白、高適相繼離世,知己難尋,精神上也倍感落寞。經歷了安史之亂,整個唐王朝元氣大傷、江河日下。所有這些就像濃云一樣密布在杜甫的心頭,杜甫深受煎熬。
當他在重陽節這一日孤獨得登高望遠,時間流逝,草木凋零,急風哀猿,滿目蕭殺,山城蕭條的秋色喚起他對跌宕人生的悲嘆。
但我們的身體已經衰老,但是創業未半,對生命隨時可能逝去的恐懼和對人生的不甘心,會占據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惶恐、不安而無可奈何。然杜甫嘆老,和我們并不完全相同,他對自己一生進行反思,有對生命由絢爛終于平淡的感悟,所以詩中有"無邊落木"的悲嘆,也有"滾滾長江"的豪情。這位老人站在天地間,以病弱的身姿迎上瑟瑟秋風,渾濁的雙眼中是無盡江山。他深感自己的渺小,明知已經無法憑借一己之力想要扭轉乾坤,但對生命的依戀依舊在血脈的激流之中翻騰,一種無法壓抑的焦慮在心頭激蕩。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曾經多么愛喝酒,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之中,杜甫高興地寫下:"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然而今日在夔州,他因為重病纏身不得不戒酒,想要借酒消愁已經不可能。千言萬語,在"停杯"的一瞬間化作一滴枯淚,所有的煩悶,無人訴說,無法排解,只得沉重地壓在心頭。
登高遠望,使人心瘁。少年登高,看天下天下河山皆是豪邁,欲踏遍山川,救濟窮苦,成就功名,是多少文人學子的夢想。老年登高,看盡風景卻是悲歌,古今感慨,天地憂思,離別愁緒,求而不得……
杜甫也曾是"五花馬千金裘"的貴公子,也曾是皇帝身邊重用的諫臣,而生于那樣的亂世,遇到那樣的君主,他空有報國之志,卻難有用武之地。如今病痛和戰亂,讓他成為了流亡的難民,成為了在江面踽踽獨行、在山頂吞聲悲泣的少陵野老。即便如此,他的內心依舊保存著對貧困人民的憐憫和對生命的仁愛之心。 即便歷經苦痛,他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失去了好友,失去了金銀,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國家……但這種悲憫和仁愛,卻在心中越積越濃。
時空廣闊如斯,人生寂寞如斯。
胡應麟評論《登高》:"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 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 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是,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一首古詩,一段古詩。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都有它的喜悅,也有它的悲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屬于它的詩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