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陜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發掘出一處兵種齊全,威武雄壯的大型地下兵馬俑軍陣(一號坑),以后又陸續發掘出2號坑,3號坑,4號坑。其中陶俑陶馬共計8000余件,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其陣勢之大,制作至精,形態之生動,令世人驚嘆叫絕。
以一號坑為例,6000件陶人陶馬,威風凜凜,排列整齊形成一個浩浩蕩蕩,雄偉壯觀的長方形軍陣。整個軍陣由三部分組成,前面是210個弓弩手組成的前鋒部隊,中間是6000人的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后面是35層駟馬戰車戰車兩側各有一排保護馭手的側翼部隊。這些武士俑身高1米75至1米95,均按群軍將士形象塑造,體格魁偉,服飾逼真,形態生動他們手持戈,矛,戟等各種兵器嚴陣以待。跑馬車高1.5米,長兩米,高大健碩肌肉豐滿表情集錦栩栩如生,個個就如同即將奔赴疆場的駿馬。經判斷一號坑為右軍,2號坑為左軍,3號坑為指揮部,4號坑為中軍。他們組成的軍陣氣勢恢宏雄偉壯觀,使人們仿佛又看到古代秦軍戰車隆隆萬馬齊鳴的場面,再現了秦始皇橫掃六合的雄風。
秦兵馬俑的發現,轟動了全世界,仍然把它稱作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是人類人民的精神瑰寶,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人們認為,只有統一全國的秦始皇才具有組織和指揮這支鋼鐵隊伍的氣度和能力,秦始皇死后,有這么一支駐扎在京城外的大軍,也可以顯示黃v,表彰軍功宣揚他統一大業的豐功偉績,二來守在皇陵一側,恭喜碧溪呀餓房神驅鬼,那么這些永康就應該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這些兵馬俑就是他的殉葬品,毫無疑義的了。
可是有人經考證,否定了這個結論,提出一堆疑問,使這個公認的流行說法變成了撲朔迷離的謎團。
這些相反的見解,歸納起來有四點。
其一軍陣之謎。
在一號坑和2號坑里,共發掘出戰車130多輛,其中有戰車,指揮車,佐車和駟乘車。這些戰車和步兵騎兵編組城鎮,這個車陣攻防結合,互相掩護,坐如磐石,動如滾雷,威力無比。實物顯示車站是這支部隊基本的作戰方式,可是親人遍查古籍,只有秦始皇大量使用步兵,騎兵的作戰記錄,對于車站則毫無痕跡這樣結論只能是他根本不是秦始皇時期的軍政,那么兵馬俑也就不屬于秦始皇的了。
其二武士之謎。
以一號坑中的武士俑的著裝為例,其最前端橫瀝三排共204件,除了三個將軍俑外,其余均身穿戰袍,腿扎行膝,腳蹬輕履,沒有一人待攻堅作戰的頭盔,沒有著護身鎧甲。這些無盔無甲的武士,怎能抵御敵人的刀槍箭矢呢。秦始皇能用這樣無戰斗力的軍隊征戰南北嗎?
其三,武器之謎。
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確實有精良的鋼鐵兵器武裝了將士,但一統天下后,繼下令將天下的兵器通通沒收,集中到咸陽,澆鑄成鐘座和各重24萬斤的12個大銅人,以此來剝奪各國貴族反抗的武器,凡收藏者,罪不容誅,以犯上論處,然而在兵馬俑坑中竟出土了大批步兵使用的矛,戟等具有強大殺傷力的長柄武器,還有弓弩手使用的進攻大批成捆的銅箭頭,這些都是違禁的呀,試想秦始皇刑法嚴苛,誰敢這樣大膽,冒著殺頭的危險,用這些兵器做陪葬。
其四,服飾顏色之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規定衣服錦旗杰奇皆為尚黑的制度,一律著黑色。據說這是依據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取水克火而來。(周尚火德,秦尚水德。)可是康永中的武士們身上穿的,無論是長的戰袍還是短褐,卻五顏六色鮮明艷麗,使人大惑不解,戰袍有的大紅,有的大綠,長褲有藍,紫,白好幾種顏色,這既違背了秦始皇的法令,又破壞了侵蝕床的風水,秦始皇能答應嗎?
看來,這些疑點確實對秦始皇是兵馬俑的主人,提出了挑戰。
那么到底兵馬俑的主人是誰呢?
還有一說。
有人詳細考證了俑坑中出土的銅鉞的年代順序,細心識讀了武士俑上的銘文,認定這些兵馬俑屬于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后(羋月),這位太后本是楚國人,生前嫁到秦國,專權41年,這些兵馬俑是他的儀仗隊,是他護送亡靈回老家的。
然而又有兩起,這個說法難以成立,第一永恒出土的兵器比新宣太后晚50年,誰也不會把當代的新式兵器,加到半個世紀前死者的墳墓中去兵器之一名為相邦呂不韋戈,屬于秦始皇時代的兵器。兵器之二名為寺宮長鈹。寺宮一詞最早出現在秦始皇二年是專注墓葬兵器的官署。況且這些兵器出土時,土層并沒有被挖掘過的痕跡。其二是宣太后的葬地實際明確記載,宣太后死,葬芷陽歷山。實際芷陽在驪山南,兵馬俑坑在驪山北,方向正好相反,一個是言之灼灼的史實,一個是明確無誤的實地,結論根本不同。
這令今人費解的謎團,何時方能解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