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農民畫伴隨著新中國農村發展歷程,生動記錄了農村發展變化的歷史脈絡。農民畫質樸純真、稚拙夸張的藝術風格有別于專業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傳遞著人情之美、鄉土之美、民俗之美。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深入、城鎮化進程加速發展,中國農民畫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其傳承和創新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土有領銜的藝術人類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中心工作團隊歷時5年,對全國12省16個農民畫畫鄉進行實地調查,出版新書《中國農民畫考察》。鄭土有認為,中國農民畫發展面臨四個方面的瓶頸:一是畫家隊伍面臨新老交替,新生代畫家缺乏老一輩畫家深厚的農村生活積淀和傳統藝術熏陶;二是受市場經濟浪潮沖擊,畫家趨利現象嚴重,模仿成風,創作熱情缺失;三是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的生活環境、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急劇變化,影響農民畫的創作環境;四是新生代農民畫作者盲目追求創新和多樣化,但這一定程度上使農民畫的風格趨于模糊,失去方向。
“創新”何以導致農民畫風格喪失?鄭土有指出,農民畫界普遍存在求新意識,希望打破固有模式,這值得鼓勵,但也出現了一種有風險的傾向。不少新生代農民畫作者盲目崇拜專業繪畫,試圖借助其他畫種的材料和方法,創造令人驚喜的藝術效果,可這消解了農民畫特有的藝術風格。“從根本上說,農民畫的立身之本是反專業的,其特色就是對專業繪畫語言的顛覆,是專業畫家無法畫出、外行一眼就能辨識的。如果拋棄這種 ‘味道’,農民畫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借鑒什么和怎么借鑒,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復制”還是“原創”是困擾農民畫發展的一道選擇題。鄭土有認為,農民畫可以有一定數量的復制,這是由其屬性決定的,復制過程中的修改和完善亦是再創作過程。但目前大多數農民畫作者熱衷復制,投入原創的時間和精力極其有限,這樣東拼西湊的現象就較為普遍。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為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畫創作提出三點建議:堅持民間傳統與現代創新并重;堅持個人風格與市場需求并重;堅持業余創作與專業自信并重。“農民畫家要釋放對鄉土生活的真情實感,形成個人化的藝術語言,突出‘農民敘事’。作品復制是適應市場需求,但堅持原創才是形成個性化創作風格及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農民畫家應找準自身在民族傳統美術體系中的定位,堅定創作自信,激發原初的繪畫本能,多出精品。”
文字來源:人民網(略有刪改)
編輯:中國青州農民畫網(微信號:zgqznmhw)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