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陽市中心區,有一片明清老城,當地人稱為“老街”。老街的核心位置,矗立著一座文廟,坐北朝南,眺望渭水。1962年,這里成為咸陽博物館,并且遷城隍廟的牌樓和殿宇于此。2006年5月25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3月10日下午,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我攜帶自己的大疆精靈4無人機,前往咸陽湖,經過文廟時,對這里的古建筑進行了航拍。無人機從文廟南側的步行街上升起,徑直向北,飛過文廟。隨后,向東飛去,拍攝不遠處的鳳凰臺和安國寺,咸陽老城區的景象一覽無余。
咸陽文廟位于中山街的北側,身后是渭城區第一初級中學,再往北是熱鬧繁華的人民路,高樓林立,密不透風。在周圍現代建筑的包圍之中,咸陽文廟好像一座孤島,固守著曾經的歷史記憶。
這座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明清兩代,不斷修葺。沿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大門木牌樓、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兩側有偏殿、廂房和東西廊廡等,平面呈曲尺形,共有四進院落。
文廟的西北角,有一座小院子,在這里的偏殿中,陳列著楊家灣漢墓出土文物和彩繪兵馬俑。這些兵馬俑發現于1965年,包括步兵俑、騎兵俑、文官俑、樂舞俑、雜役俑等,共計2548件。
拍攝完文廟,繼續向東飛,鳳凰臺和安國寺呈現在眼前。鳳凰臺是一座高臺建筑,曾經是咸陽市的制高點,形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安國寺位于鳳凰臺北側,包括圣母宮、關帝廟和城隍廟的建筑。
無人機返航的時候,渭河上的風雨廊橋,赫然呈現在眼前。此橋建成于2015年,全長約750米,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供游人通行,二層可休閑娛樂,將古代的亭、廊、牌坊等相互結合,形成一片歷史文化建筑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