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秦國革新家,他幫助秦孝公變法圖強,使秦國國力強盛。公元前337年,年僅19歲的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堅持變法,鏟除復辟勢力,廣納賢才,開疆擴土,改“公”稱“王”,成為秦國第一王,為秦國日后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秦惠文王為何一定要殺死商鞅呢?
一 為泄私憤
嬴駟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商鞅剛剛發布的新法,加上新法初行,民眾都在持觀望態度,商鞅就諫言秦孝公:想要新法令行禁止,就要從太子開始。
可秦孝公只有這么一個嫡子不能受刑,于是商鞅向秦孝公建議處罰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
公子虔被處以劓刑,公孫賈被處以墨刑。(“劓刑”就是割鼻子,“墨刑”就是臉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在古代都是屬于很重的刑)因此商鞅就和幼年的太子嬴駟、公子虔結下了仇。(公子虔是秦孝公同父異母的大哥,秦國宗室之首)
二 商鞅的影響力足以和他分庭抗禮了
商鞅變法之后在全國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甚至有人風言:秦國民眾唯知商君之“令”,而不知國軍之“書”,從秦惠文王后來的作為來看,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一位君主,對于這樣的一位君主來說,他要把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在秦惠王文王的眼中,商鞅的實力已經威脅到了他的王位,必須除之。
三 為鏟除復辟勢力和日后東出埋下伏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但也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變法之前,舊貴族的爵位和俸祿是世襲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經濟的特權,但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
過去貴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殺大權,商鞅廢除分封制,將貴族的封地改為國有。
大大削弱了宗室貴族的權力,隨著變法的不斷深入,商鞅與宗室貴族集團已經成為一對非常尖銳的矛盾,秦孝公健在的時候,矛盾的雙方暫時表現為勢均力敵,秦孝公一死去,隨著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就瞬間發生傾斜。商鞅已成為王權與貴族利益沖突的焦點,在商鞅變法后,王權得到加強。
貴族利益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王權發生不滿,而把不滿發泄在商鞅身上,商鞅成為了貴族們的圍攻對象,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此時山東六國也派出特使,請殺商鞅,不然就威脅聯合攻打秦國。
在秦惠文王看來,商鞅必須死,秦惠文王就來了個順水推舟除掉了商鞅。商鞅死后,宗室貴族就發起復辟行動,秦惠文王又以宗室貴族勾連山東六國,誣陷商鞅,逼殺商鞅為名,一舉鏟除了宗室貴族復辟勢力。
消滅了商鞅變法在秦國推行的最后阻力,為商鞅平反昭雪,并揚言大舉東出,向山東六國復仇。如此一來,既誅殺了商鞅,鏟除了復辟勢力,又恢復了民心,一舉三得,此乃秦惠文王的帝王之術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