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局長~用娘心調查育兒知識問題,為寶媽們撥開育兒道路上的迷霧,真相只有一個!一定要持續關注局長哦~
歲末年初之際,武漢發現了不明原因的肺炎,這個新聞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
幸好最新的檢測報告出來了, 已經排除了流感、禽流感、腺病毒、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呼吸道病原。
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對武漢疫情進行了報道,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指出這次疫情的源頭可能是活體動物。
而不久之前,在北京和內蒙古也的確發生了鼠疫疫情。
雖然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報告看來, 這次疫情的傳染源也是來自于野生動物。
我們在電視廣告上、短視頻軟件里看到別人和動物親密接觸,都會覺得太美好了,人和自然和諧共處!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
與動物接觸的風險
01
身體傷害
雖然我們接觸到野生動物的機會比較小,但野生動物對人類攻擊導致的后果,往往比寵物的攻擊嚴重得多。
因此,大家旅游的時候,面對野生動物時千萬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喂食,或者跟它們做出親密的身體接觸。
相比野生動物,寵物對人類的攻擊更為常見,相關的新聞事件也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孩子被嚴重咬傷、差點喪命的案例,讓人看了無比心痛。
所有動物出于本能,都是有攻擊性的,比如寵物狗,也可能會在受到威脅、保護幼崽等情況下,對人類發起攻擊。
人類被動物攻擊后不僅會導致外傷,傷口繼發性感染,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全身性疾病,甚至有致死風險。
02
患病風險
在上面《Science》的報道里大家應該都看到局長畫了一句重點—— 人畜共患病。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種病原體引起,在人類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疫病。 如鼠疫、禽流感、狂犬病、SARS、口蹄疫、瘋牛病。
人畜共患病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的形式。目前已知有超過200種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傳染的途徑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膚接觸和節肢動物傳播。
有一部分傳染源集中在狗和貓,其余的傳染源有鳥類、爬行動物、家畜、野生動物。
02
被動物傷害,如何緊急處理傷口?
如果不小心被動物傷害了,對傷口的急救處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用肥皂水 (或其他弱堿性清洗劑)與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清洗, 一定要清洗徹底,不少于15分鐘。
然后, 用生理鹽水沖洗,將殘留在皮膚中的清洗劑清理干凈。
接著進行消毒,可用碘伏、碘酒等含碘制劑,或具有病毒滅活效力的其他皮膚粘膜消毒劑處理傷口。
如果傷口較大、較深,就需要盡快就醫,由相應的專科醫生進行下一步處理。
在處理的同時,應該考慮疫苗的注射。
03
哪些動物咬傷可以接種狂犬病疫苗?
日常生活中,狂犬病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被動物傷害后發生的疾病。
雖然名為“狂犬病疫苗”,大部分狂犬病也是因為被狗咬傷造成,但這種病毒不僅是狗的身上才存在。
貓、狐貍、黃鼠狼、狼、蝙蝠等野生動物均可能攜帶此類病毒。
家畜中,豬、馬、牛、羊等也有個別發病的病例。
所以,與以上動物接觸時要多加小心,萬一被咬傷、舔傷、抓傷,或這些動物接觸到身體的粘膜層及原有未愈合的傷口,應該及時進行傷口的處理,并考慮盡快注射狂犬病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僅僅注射狂犬病疫苗是不能百分百預防狂犬病發作的。
處理傷口,盡量清除病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并且,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同時注射免疫制劑。
04
只要被動物咬傷,就要打疫苗嗎?
被咬傷之后,要視 傷口的暴露等級來確定是否需要打疫苗。
具體詳見下表:
如果有必要打疫苗,就要盡早接種,這樣可以 早點產生病毒抗體,將前往神經中樞路上的病毒消滅,防止病發。
有父母看到“暴露于蝙蝠”可能會覺得很疑惑,確實,只要是暴露于蝙蝠就屬于三級暴露,不管有沒有破皮,有沒有出血。
局長在這里還想強調:
不要肉眼看到皮膚沒有破損,就認為屬于一級暴露。
如果有所懷疑,可以 用生理鹽水或酒精擦拭接觸部位的皮膚,有刺痛時,說明有破損,應該屬于二級暴露。
06
如何預防動物接觸風險?
● 避免不必要的動物接觸,和動物保持距離,尤其是蝙蝠、蛇類、鳥類、嚙齒動物,如鼠類、旱獺。
● 避免接觸活體宰殺,支持中央檢疫、集中屠宰。不剝皮、不吃病死的動物。
● 避免到動物源性傳染病流行地區旅游。
● 如家中飼養寵物,應到寵物診所檢疫后再飼養,并注意不將寵物放養,接觸后勤洗手。
● 防止跳蚤叮咬,可使用驅蟲劑、殺蟲劑,使用時注意安全。
● 出現可疑疾病的癥狀,應及時就診。
● 發現動物源性傳染病或疑似病例、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病死的動物應立即上報。
我們在討論不明肺炎、鼠疫這類傳染病的經驗教訓時, 更需要關注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近距離接觸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
小朋友都很熱愛動物,但有時候過分接觸帶來的傷害卻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沒有什么比安全成長更重要的了。
好啦,這一期的 【媽媽調查局】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為局長點個“在看”~
如果這篇文章幫到了你,
「在看」或者 分享朋友圈,
才能分享給更多的父母哦!
- 作者簡介 -
本文由媽媽網獨家專欄「媽媽調查局」特約供稿,版權歸媽媽網所有。
▍本期編輯:木小可。
不管微信怎么升級,
我們都在這里,不離不棄!
想第一時間獲取每日最新推送,
就將“媽媽網育兒” 置頂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