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武漢,是因為鐵路的緣故。因為鐵路,武漢的精神特質才更有九州通衢的氣魄。在武漢繁華的市井,隱藏的小巷,都能感受到火車的印記。尋著火車,讀著武漢,悠游于歷史和現實之間,那些與自己結緣的人和事,總在生命中留下深深淺淺的情感痕跡,成為鮮活豐富的人生底色。
(特邀主播:錢家驊)
我想說說徐家棚。記住這個地方,是因為1992年春天,我與一幫志同道合的鐵路職工在這吃野生鯽魚火鍋。他們介紹說,有一段70公里長的鐵路在武昌城郊穿梭幾十年,怎么也沒走出大武漢。酒酣耳熱之后,我踩著有花甲之齡的鋼軌,一個小巷一個小巷鉆進徐家棚里看市井百態。地處徐家棚的武昌北站,開出長長的綠皮火車,吐著白煙帶我穿越沙湖、南湖,穿過武昌、青山、洪山。讓我在兜兜轉轉之間熟悉武漢。結果跑了一天也沒跑出武昌城,卻好像開辟了時光通道……
自那時起,無數深刻的印象永駐心間。那時在大武漢,在徐家棚,我看見身著鐵路制服的工人拎著自行車慌慌張張穿過鋼軌上下班,一節節黑色的車廂滿載而來,長江上輪船如梭;一群群鐵路子弟在鐵道上撒野、追逐,鐵路家屬區到處是小商小販;三三兩兩的美女在信號燈下,在水塔、站房、天橋旁拍著文藝照片,她們皮膚白皙,身材苗條,發髻高挽,穿著旗袍的妙曼婀娜的身姿,有著老武漢的格調……
2005年春天,我到武漢上班后,依舊懷念1992年在徐家棚的美妙旅行。我再次在小東門的涵洞邊乘上綠皮火車,走走停停,路過波光蕩漾的沙湖,路過高樓林立的徐東,沿著徐家棚街的穿腸小道,穿越二橋輔橋,步行至粵漢碼頭,回穿過四美塘公園,騎車抵達秦園路,在沙湖邊聆聽著火車嘶鳴,鋼軌鏗鏘,將整個武昌震動的呼呼作響。
我就想,如果把武漢比喻成容色嬌好的姑娘,那火車就如發簪,紅色的火車是紅木簪,綠色的火車是翡翠簪,藍色的火車是琉璃簪。“青絲漸綰玉搔頭,簪就三千繁華夢”,從時速不足35公里的蒸汽機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武漢這座九州通衢的城市留下了許多可以追尋的夢境,生動講述著中國鐵路的滄桑過往。
我再次來到徐家棚。像我這樣對于火車有著別樣感情的人,怎么會放棄徐家棚這樣一個有著鐵路煙火味的地方呢,怎可放棄一次次與歷史相遇的機會呢。我無數次來,無數次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在徐家棚,我一次次安步當車,獨自一人完成對中國鐵路的“朝圣之旅”。
徐家棚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地名。長江邊上,滔滔江水,飄來了一個姓徐的家族。自清代始,他們在這里筑棚而居、繁衍后人,靠種菜為生,周圍全是蘆葦蕩。
徐家棚名震天下,是因為火車這個龐然大物。1909年,粵漢鐵路湘鄂段原定以鲇魚套為終結點,后因購地困難,改在徐家棚。總工程師詹天佑親自選址設立徐家棚站。1918年9月,粵漢鐵路完成武昌至長沙段。1936年9月1日,粵漢鐵路全線竣工,徐家棚站成為終點站。這年的9月3日,一輛滿載官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列車,由黢黑的蒸氣機車牽引,穿越秋天的原野,歷時44小時由廣州黃沙抵達徐家棚站,徐家棚的命運被完全改寫。
說起粵漢鐵路,真讓人感慨萬千。這條鐵路南起廣州、北達武昌,全長1094公里。1896年開始籌建,近40年才全線通車。作為粵漢鐵路的終點,徐家棚逐漸成為連接南北的樞紐。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武昌城區的擴大,徐家棚已處于武昌城區的西北角,1950年8月1日,徐家棚站正式更名為武昌北站。
1957年武漢長江一橋建成通車前,從南方來的旅客均要在武昌北站下車,步行百米之遙到徐家棚輪渡碼頭。需繼續北行的旅客,乘渡輪過長江到達漢口。在漢口的粵漢碼頭上岸,然后到大智門車站(老漢口火車站)乘車北上。
而從北方南下的旅客呢,則在大智門車站下火車后,在粵漢碼頭乘渡輪過長江到徐家棚輪渡碼頭上岸,再由武昌北站南下……。因南來北往的人多經徐家棚轉乘火車,武昌北站迎來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無數顯赫的人物,留下了無數扣人心懸的故事。
繁華時的徐家棚應有盡有,人煙漸密,人氣爆滿。車輛廠、紡織廠、造船廠、鋼廠在它周圍扎下了根。工業化使讓這片土地開始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個社區居委會,常駐人口近10萬人,是大武漢的核心地段。
火車站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十分明顯。比如四美塘,盡管在徐家棚的邊緣地區,但發展很快。1914年筑粵漢鐵路時,因為于此挖取土方,積水成塘。沿塘搭棚而居的筑路工人曾數以千計,當地人便以筑路工人為對象做衣食住行方面的小生意。時有4女子于塘邊洗衣為生,筑路工人戲稱“四美”,四美塘由此得名。如今的四美塘是武漢繁華的社區,火車站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
再如秦園路。這是徐家棚可圈可點的地方。“秦園路”這條馬路,是1922年由武昌商埠局修建的。它西起粵漢鐵路江邊,與鐵路有著扯不斷的聯系和糾葛。在秦園路,可尋覓無數的徐家棚老街坊美食:灌湯包、牛肉粉、熱干面、大羊排、麻辣燙,都是吃貨心里的私藏美食。夜幕降臨時擠滿了宵夜的食客,幾乎是家家排隊,店店爆滿,雖然簡陋卻是地道的武漢味道。
鐵路帶來了徐家棚的繁華,又成了徐家棚新生的羈絆。經過80多年的發展,徐家棚因火車而興,又因火車而沒。本世紀初,徐家棚逐漸成為武漢內環面積最大的棚戶區。曾經熱鬧繁華的徐家棚,縱橫南北、連接成網的鐵路影響了城市發展,幾年前就被納入武漢市重大拆遷規劃中。
2018年5月10日20時40分,位于徐家棚的武昌北站送走最后一班市郊8304次列車,承載著武漢居民綠皮小火車情懷的市郊通勤車停運了。同年5月13日上午8時,按照武漢市政府和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達成的協議,武昌北站正式停辦行車業務,擁有109年歷史的武昌北站關站了。
5月18日的《長江日報》報道:109歲武昌北站“退休”,計劃2019年底拆除完畢。鐵路部門稱,武昌北站經歷和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起步、發展、滄桑與輝煌,在改革發展的大潮中關站,沒有遺憾,沒有凝重,它只是中國鐵路發展的歷史必然。
2019年6月,我再次步行徐家棚時,這里換了人間。廢棄的房屋高筑,灰塵滿天飛,進出的路口異常狹窄。小超市的胖大叔說:“今年就要全部拆光了,我們也準備走了。”
與徐家棚造就的四美塘和秦園路所處的繁華鬧市相比,這時的徐家棚帶給我一種莫名的不真實感,許多商鋪和同事早就搬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街道。恍若隔世的情景再現中,似乎還能看到昔日門庭若市的早點攤,蹦跳著活魚的生鮮市場,人聲鼎沸的大排擋……
彈指一揮間,盛況不再。我一遍遍地告訴自己,這就是城市發展進程中最真實的模樣。有人說拆遷改造是城市繁榮的必然過程,也有人覺得,這是老武漢痕跡的消失。
沿著水泥路一直往里走,感覺自己穿梭在歷史的通道中。武昌機務段、武漢橋工段、武漢物資供應段都沒有了,絕大多數原居民都搬離這里。他們離開這里,只帶走了家當,卻帶不走舊日的煙火氣。拆得掉的徐家棚,帶不走的回憶。它見證了一個世紀來武漢鐵路職工生存、生活、友誼與愛情的場景,還有那些說來話長的往事。它們,隨風而去。
如今,與武昌北火車站配套使用的戰備碼頭已經搬遷,鐵道線上的綠皮小火車不再運行。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菜農和來這里玩耍的少年……
徐家棚的大多居民是鐵路世家,說起過去的繁華十分懷念。我恰好碰上正在搬家的同事老張。他在這里生活了60年,如今已搬到武鐵佳苑小區。所謂人去樓空不過如此,人去樓空之后,這里或將徹底被遺忘……
與之毗鄰不足1公里遠,設計高度636米,被譽為中國第一高樓的武漢綠地中心拔地而起俯瞰眾生,成為武漢地標式建筑。
這些讓我感到些許惆悵,又充滿熱切盼望。隨著武昌濱江商務區的出現,徐家棚將煥發新的生機。冷清和沒落終歸是一時的。圍繞綠地中心而打造出的金融之都、設計之都,將助力武漢早日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大都市。
離徐家棚不遠的鐵路主題公園尚在興建,鐵路的貢獻已蘊藏在武漢的快速發展中。順著舊日鋼軌的延伸,徐家棚以前的鐵道線將成為集各種景觀于一體的復合廊道。在這長長的景觀廊道上,將長盛不衰地充滿鐵路的靈動與張力。盡管鐵路不再發揮作用,但仍能聆聽并感受大武漢的心跳。
作者:趙偉東
圖片:彭琦
特邀主播:錢家驊
后期制作:雨佳公子 夏漢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