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
程。書法作為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薈萃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僅因其獨特的雄渾之美使遷客騷人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親睞。張偉,1
954年河北生人。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書法師,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書畫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書法家協會理事,香港文化藝術專家委員委員,中國藝術委員會委員。
近年來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各級書依展并多次獲獎。2015年在第二屬長江槳書大漢書院比賽中入展;2017年在書畫學報首屬全精品書畫大獲銅獎;2017年“一帶一路”中畫夢優詩書畫印大獲一等獎,被授予“絲精神文化領者”榮譽稱號,作品入選《2017年書書畫名家臻品典藏-當代最具市場價值與升值潛力的300名書畫家》一書
他幾十年來,特之以恒,勤耕不輟,潛心研習諸家書體,尤其對“二王”趙體研究頗有造詣。書藝功底扎實,在楷、行、草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風格。作品雋永秀麗,流暢飄逸,字字生動,筆筆勁健,字形端莊清秀,豐腴動人,險而美,逸而定,接曳生姿
作為一個書法家,日積月累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歷史中,涌現出許多位書法大家,也正是因為有他們,軟筆書法才能成為寶貴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一直流傳至今。學習過軟筆書法的朋友們都知道,要想在書法一道上取得些許成就,不下苦功是不行的。上天也總是眷顧肯吃苦的人,若論古代書法家中肯吃苦的人,許多人都會想到“草圣”張芝。很多人都知道“池水盡墨”,從這句對“草圣”張芝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張芝在書法一道上下了多少苦功。而他也一直是張偉學習的典范,張芝在家中“臨池學書”,每每到“池水盡墨”時,才肯停下休息。就連“書圣”王羲之也承認,他的草書不如張芝。張偉從學習書法之初就把池水盡墨這四個字銘記于心,勤加練習,不敢松懈。他在書法上取得的成就,除了天賦使然,
更多也是出于勤奮,在學習書法這幾十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練習書法,或苦思書法的進境之道,這才成就了如今的地位。
古人云:“寓新意于傳統,寄妙理于法度。”“神韻為上,形質次之。” 張偉的行書非常有特點,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收放結合,既不顯得刻意,又工整有度,并且力求達到線條美、結體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韻為上。
書法是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幾千年來備受人們的喜愛,它在中國人的心中猶似音樂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樣,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因為它極具個性化,讓人難以捉摸,草書就是一個典范,草書是一門抽象的藝術,縛性最小,可變性最大,最能體現書家的藝術構思、心的律動,情的宣泄。張偉的草書讓人感覺到自由輕松,筆觸流暢自然,行走如游龍一般,極具欣賞性。
書法藝術的欣賞需借助于視覺,覽其表象,深入內核。需玄鑒精識,從形見其神、鉤沉攬玄,追虛探微。一個書法家最重要的就是與作品相連,張偉的作品字如其人,給人以深遠流長之感,使人心生肅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