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臣子在帝王面前伏地而拜,神情凝重,一副莊重的模樣,口中念念有詞:君要臣死,辰不得不死!實質上,封建王朝里的臣子猶如任君宰殺的奴才走狗,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豬狗不如。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
清政府出行圖片來源網絡
清朝末年,列強豪奪強取,虎視眈眈,面對洋人洋教的入侵,義和團運動迅速興起,1900年春夏,在一些官員的支持下,義和團進入涿州,逼近北京天津,行為日益極端,人數儼然已成百萬之勢。這時候清朝決定明確支持義和團,是要利用義和團來根絕維新隱患,因為在戊戌政變后,慈禧想廢黜光緒但是西方列強不同意而沒有實現,于是便想依托義和團的“民心”、“民氣”來反抗洋人。
一、開戰前把主和派殺掉!
當西方列強以“保護使館”的名義,組成“聯軍”發動又一次侵華戰爭,要求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傳教士和教民,這時候清政府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是戰還是和。此時的慈禧太后已經相信義和團的各種神功、各種法術真的能夠刀槍不入,能打敗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洋人,于是在會上先明確說一句“準備向萬國開戰,諸臣有何意見,不妨陳奏”等等,就像某些機關單位一把手先說這個項目我同意,大家發表一下意見。
翰林院朱祖謀說:“拳民法術,恐不可恃。”
一位滿族大員立馬說:“我不敢說法術有沒有用,但他們的心意是可用的!”
內閣學士聯元說:“要是與各國開戰,恐怕將來洋兵殺入京城,雞犬不留。”
話剛剛說完,慈禧大怒:“你說的是什么混賬話!”
光緒深知不能開戰,但懾于慈禧的淫威,不敢明說,想讓另一個大臣許景澄說開戰后的嚴重后果,來打動慈禧。但幾個人說著說著,想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感慨無數,光緒和幾個大臣手拉手哭了起來。
慈禧大怒,瞪大眼睛呵斥:“成何體統!”于是清廷決定開戰。
開戰前,分別把主和的許景澄、聯元、立山等五人處死。
二、開戰后把主戰派殺掉!
開戰后,清政府給義和團發放米兩萬石、銀子十萬兩,并命令清軍和義和團一起攻打使館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義和團死傷無數,一敗涂地,清政府敗了,一潰千里。
義和團激戰洋人圖片來源網絡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被攻破,八國聯軍血洗北京城、火燒圓明園、屠殺義和團團民。慈禧和光緒倉皇西逃,開始派李鴻章與列強議和。
在幾個月的談判中,清廷把責任完全推給“諸王大臣”,說什么此次中外開戰,變出非常,導致如此禍亂,實非朝廷本意,都是這些王公大臣,縱容義和團,挑釁生事,這等誤國人,死有余辜!
于是主戰派禮親王載勛賜死,山西巡撫就地正法,剛毅斬立決,等等一百多人賜自盡的自盡,流放的流放。此戰后,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簽訂以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等為內容的《辛丑條約》。
這種只責備“臣下”,不責備“圣上”的觀念影響深遠,辦事的成了替罪羊,拍板的反而沒事。所以主戰也好,主和也罷,謊報軍情也好,實話實說也罷,這些大臣都不免一死,問題仍然存在,但小兵成了背鍋俠。
新時代的我們,誰簽字誰拍板是不是更要承擔一點主要領導責任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