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暨第17屆北京國際圖書節次日,以談版權為主的BIBF上,多家出版社舉辦了發布會,發布最近一年將要引進與出版的國外作品及已經推出的中文作品版權。
君特·格拉斯來華四十年,人文社將出版新版文集
8月22日上午,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德語文學翻譯家、版權代理人蔡鴻君介紹了君特·格拉斯在中國四十年來的翻譯、出版與傳播情況。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宣布,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陸續推出新版《格拉斯文集》。
1979年9月,君特·格拉斯應德國駐華大使魏克特之邀訪問中國,在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今上海外國語大學)做講座并朗讀自己的作品《比目魚》,和冰心、王蒙、白樺、柯巖等中國作家,德語文學專家張玉書等在大使書房進行了交流。前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會長葉廷芳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德文編輯胡其鼎參加了格拉斯在北大的講座,蔡鴻君作為上外德語系的大二學生聽了格拉斯朗讀其《比目魚》。
1987年,《世界文學》雜志推出君特·格拉斯專號,刊登了蔡鴻君、石沿之翻譯的格拉斯小說《貓與鼠》,葉廷芳先生撰寫的關于格拉斯的論文。當時的《世界文學》主編是高莽先生,副總編是李文俊先生。蔡鴻君是《世界文學》格拉斯專號的責任編輯。此后,作為版權代理的蔡鴻君把格拉斯的大部分作品引進中國,并翻譯了《蟹行》《我的世紀》《盒式相機》等書。蔡鴻君介紹了自己作為譯者與格拉斯多年來的交往,尤其是多次參加格拉斯組織的各國譯者翻譯答疑會的感觸。
君特·格拉斯在中國獲得了讀者廣泛贊譽,對中國當代作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邱華棟、劉心武、葉兆言、肖復興、王小波、楊沐、楊早等作家都曾撰文談格拉斯的創作。
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君特·格拉斯的淵源頗深。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人民文學出版社開始與上海譯文出版合作出版“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兩社共同制定選題,遴選譯者,分工出版。格拉斯的《鐵皮鼓》當時就列入了叢書選題規劃。后來,叢書編委會決定《鐵皮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翻譯任務交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的德文編輯胡其鼎。
胡其鼎翻譯的《鐵皮鼓》
1987年,《世界文學》雜志上刊登的《貓與鼠》插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美術編輯、畫家張守義先生繪制。此后,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貓與鼠》單行本也收入了張守義的插圖。1987年,胡其鼎完成《鐵皮鼓》翻譯。1990年,《鐵皮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收入“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
201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格拉斯生前親手繪制插圖的彩圖版《我的世紀》,責編是資深德文編輯仝保民。《我的世紀》彩圖版是格拉斯生前編訂的最后一本書。而在格拉斯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出版《但澤三部曲》的漓江出版社社長聶震寧,后來也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
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上,臧永清社長通過海格立斯公司向格拉斯版權方提出,人民文學出版社希望出版君特·格拉斯的系列作品。人文社不但出版過《歌德文集》《海涅文集》《席勒文集》《畢希納全集》《卡夫卡小說全集》《施尼茨勒作品集》等經典德語作家的作品,其“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叢書中也出版了當代德語文壇的一系列新作。人民文學出版社憑借其在中外文學出版領域的綜合實力和獨具特色的策劃方案贏得了格拉斯作品版權方的青睞。
人文社今年將推出由蔡鴻君選編的《格拉斯讀本》,收入格拉斯的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和部分美術作品。臧永清社長說,人文社今年還出版了《辛格自選集》,將陸續推出新版《薩特文集》《庫切文集》《大江健三郎文集》等獲諾貝爾獎的文學大家的作品,以補人文社在現當代外國文學經典出版領域的短板。
現場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布拉格故事集”
書展期間,捷克著名作家斯維拉克“布拉格故事集”系列作品中文簡體版新書發布會“布拉格之光——斯維拉克的文學世界”舉辦。
“布拉格故事集”系列為首次引進中國,由捷克文學翻譯家徐偉珠教授翻譯,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系列中文簡體版包括《女觀眾》《錯失之愛》《青青校樹》《布拉格練習曲》4部,收入斯維拉克迄今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說19篇,和《給我一個爸》等4部世界經典電影的故事原著,寫盡捷克人七十載的笑和淚,堪稱是“布拉格的華彩,捷克的盛宴”。
這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獲得者,72歲時才在捷克出版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集,甫一出版便登上捷克圖書暢銷榜冠軍寶座,隨后10年來他陸續出版的作品,均成為捷克國民的閱讀摯愛。他的作品秉承捷克文學的優良傳統,擅長從平凡生活中捕捉素材,用溫情的眼光、幽默詼諧的筆觸去描寫不完美的生活,為讀者呈現出豁達和憂傷兼具的生活況味。據浙江文藝北京分社社長金馬洛介紹,斯維拉克的作品在捷克銷量累計超過100萬冊,平均每20個人里,就有一個是他的讀者。
發布會現場,劇作家史航、學者楊早、作家石一楓輪番分享他們對斯維拉克作品的閱讀體會。
史航認為,斯維拉克作品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是,他讓文學的本質戰勝以往,而且戰勝趨同。“布拉格故事集”不是一本布拉格旅游攻略式的書,你看了后不會覺得布拉格更好玩兒,但是作為斯維拉克老先生來說,我這些哥們兒和我們在一起快活,至于你們是否路過,是否看我們不重要——這個就是我喜歡的捷克腔調。
學者楊早說,斯維拉克72歲才開始寫小說,這是非常勵志的事情。文學故事給讀者的不應該是一種虛幻的勝利,斯維拉克的寫作是“失敗者的文學”,他小說的主角并非一個一個“躺贏”的人,他的寫作用一種嘲笑的方式在面對人生的不斷下滑,這是大家手筆,是非常可貴的源于生活的文學。
生活和作品中幽默和嚴肅兼具的作家石一楓說,斯維拉克的“布拉格故事集”里的每個人物都是豐滿的,像一個熟透的水果一樣。捷克著名作家哈謝克的作品,就充滿了捷克腔調,斯維拉克也是一個典型的有捷克腔調的作家。
現場
三聯系列活動:“聲音里的文化中國”“《福建土樓》英文版首發”
書博會期間,《三聯生活周刊》旗下新媒體平臺中讀app將在現場舉辦“聲音里的文化中國”系列活動,作為《三聯生活周刊》推出的一款知識付費與閱讀相結合的APP,中讀于2017年正式上線,進入知識付費領域。《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菁,中讀內容總監俞力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耿朔參與活動進行了分享。
耿朔為考古學博士、藝術史博士后,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在工作之余,耿碩熱愛旅行和寫作,已尋訪國保單位900多處,他曾在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目中,作為“國寶守護人”,守護六朝藝術代表作《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讓更多的人了解六朝的藝術。同樣,他也在中讀app上開設了《有溫度的六朝史》音頻專題,結合多年實地考古經驗與藝術美學學習背景,通過66分鐘、8節課程的講述,為聽眾展開一幅六朝“衣食住行”面面觀的市井畫卷。
在他看來,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需求不斷高漲,作為青年學者,既要寫出專業性極強的文章,也要為大眾的知識普及做貢獻,而現在,聲音是一種非常好的傳遞方式。
書展期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也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發布《福建土樓》英文版,并簽約《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立體的歷史》英文版。
《福建土樓》以及《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立體的歷史》是從不同研究領域體現中國學者風貌的著作。《福建土樓》的作者黃漢民先生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建筑師,他關于福建土樓的研究論述讓傳統民居建筑中絕無僅有的客家土樓建筑形象更加詳實、具體。《中國人行動的邏輯》根植于中國本土視角,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為參照系,對中國人的表與里、心理機制與行動邏輯,及所處的中國社會具體階段與文化脈絡,進行了方法論、概念以及經驗和理論的探討。
《立體的歷史》一書以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交流為主題,將古代中國置于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畫卷中,利用文獻、考古和圖像資料,由近而遠進行講述,以具體藝術表現或物質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和復雜性。讀者們閱讀本書時,能夠看到一些不同于過去、富于縱深的歷史畫面,盡情遨游于“立體的歷史”中。此次出版《福建土樓》英文版,以及簽約《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立體的歷史》英文版,是三聯書店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合作之路的又一突破,對三聯書店學術品牌的海外交流與推廣起了促進作用。
現場 “中讀”產品推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