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廣場,廣場總占地面積約73畝,象征著孔子享年73歲。以花崗巖石材鋪成,寬廣開闊。廣場兩側矗立了十二根文化柱,主要展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智、公、和”等儒家思想文化精髓。通過高浮雕圖景、成語故事和倫語等形式,對儒家思想進行闡釋。其中,孝、義、廉等三根文化柱,便取材于長泰圣侯公廟陳聳至孝、巖溪珪塘三公下水操民俗、五里亭趙珮卻金等群眾耳熟能詳的故事,是儒家的孝道文化、忠義文化、廉潔文化的完美結合。
孝
孝:孝順。立身行道,敬侍父母。也引申為屬下對長上的尊重和禮待。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
陳聳至孝:相傳元朝年間,長泰有位叫陳聳的年輕人因家中貧窮,常忍饑節食,留下好食物孝敬家中慈母。后來陳聳蒙冤入獄,面對母親送來的雞湯,他把雞肉、雞湯退回讓母親滋補身子,僅留雞骨慢慢舔嚼,沒想到被雞骨頭噎住身亡。后來,陳聳被奉為孝子公、英烈圣侯,供奉在長泰正順廟,還被傳播到臺灣寶島。
悌
悌:敬重師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鞭打蘆花:孔子的弟子閔子騫遭后母虐待,大冬天給他穿用蘆花做成的“棉襖”,卻給親生兒子穿真的棉襖。有一次閔子騫和二弟隨父親坐車外出,途中風雪突起,閔子騫凍得實在受不了,父親見狀,生氣地抽了閔子騫一鞭,衣服破了,里面的蘆花露了出來。父親恍然大悟,氣憤得要把妻子休掉。閔子騫跪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因此沒把妻子休掉。在鄰里非議后母時,閔子騫不聽離間之言,仍孝順后母,友愛兄弟,后母非常感動,痛改前非,成為慈母。
忠
忠:盡心竭力,善始善終。
子曰:“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眾,信則人任之。”——《孔子家語?賢君》
蘇武牧羊:蘇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說甘肅民勤 )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信
信:誠實不欺騙,踐行諾言。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于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后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后,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于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禮
禮:反映倫理秩序和規范的禮制和禮儀。
子曰:“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程門立雪:楊時,字中立,號龜山,福建將樂人。自小聰穎好學,三十二歲考中進士,但他也不驕傲自滿,又先后拜程顥、程頤為師,繼續深造。有一次,楊時去向程頤求教,程頤剛好坐著打盹。楊時和一起來的游酢不忍驚動老師,就一直站在門外等候,等程頤醒來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了。這時楊時已經四十多歲了,而且已是著名學者,程頤深受感動。后來,楊時的德行和威望與日俱增,終于成為北宋“德閎而學粹”的一代宗師。
義
義:符合一定道理原則的思想和行為。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舍生取義:南宋末期,文天祥、趙世杰、陸秀夫為保護末代皇帝英勇就義。珪塘葉氏開基始祖葉棻同朝為官,當時也在長泰后方積極督辦糧草協助文天祥等開展抗元斗爭,其子葉也在威海衛抗元前線犧牲。明代年間,葉氏子孫就把文天祥等宋末三杰尊為“九龍三公”,請進普濟巖祭祀,并年年舉行下水操民俗活動緬懷民族英雄的磊落胸襟和對國家的忠義精神。
廉
廉:清正明潔,不貪不腐。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趙珮卻金
明代趙珮兩度任長泰縣令,為官期間勤政愛民,兩袖清風,待到期滿復職時兩手空空,連路上的盤纏都沒有。在五里亭,長泰百姓自發籌集銀兩送給趙珮,趙珮兩次卻拒絕了。于是就有了五里卻金的故事。“五里清風”也成為長泰八景之一。長泰史上廉官很多,走出去的廉官也很多,比如武安牌坊群的“祖孫執法坊”,紀念的是戴時宗和戴燝祖孫兩代監察官的清正廉明、剛正不阿。
恥
恥:知道羞恥和慚愧,不做違背道義和良心的事情。
子曰:“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孔子家語?好生》
盧革避試:北宋時期,有一個叫盧革的人,表字仲辛,是浙江吳興縣人。他在小的時候被舉為學童。杭州知府馬亮看見盧革做的詩句,覺得很驚奇。這時候,恰逢考試,馬亮就叮囑主考官,不要遺下盧革。盧革聽到了就說:“因為私托考取了,這是我所羞恥的。”說完就回去了不去考試。后來過了兩年才去考,竟中了第一名,到了進士及第的時候,年紀只有十六歲。宋神宗得知情況后,認為盧革是個知廉恥的人,就任命他為嘉郡太守。
仁
仁:有愛心,與人親善。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馮諼買義:馮諼是春秋時孟嘗君的門客。有一天,孟嘗君讓馮諼到封地薛城區收債。馮諼臨走時問孟嘗君:回來的時候,要買些什么東西嗎?”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么就買什么”。馮諼到了薛城,,把欠債的百姓都召集起來,叫他們把債券拿出來核對。然后宣布:有能力的,約個期限償還利息;沒能力的,債務就免了。并當場把賜免的債券燒掉了。大家都感動不已。后來孟嘗君被革了職,當他回到薛城的時候,百姓都扶老攜幼前來迎接。這時,孟嘗君才體會到“仁政”的重要性。
智
智:聰明,有見識,有才能。
子曰:“聰以知遠,明以察微。”——《孔子家語?五帝德》
晏子使楚:晏子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一次,齊王派晏子出訪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讓人帶著晏子,要他從小門進入。晏子說:“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訪問的是楚國,不應該從這里進去。”禮賓只好帶著他,改從大門進去。宴會上,楚王讓人押著一個囚犯來見,說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楚王就問晏子說:“齊國人都愛偷盜嗎?”晏子回答說:“因為水土不同,橘子生在淮南市橘子,種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子,枝葉一樣,味道卻不同。”楚王聽了,非常尷尬。這樣,晏子以機制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
公
公:顧及眾人的愿望和利益,不自私自利。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孔子家語?禮運》
大公無私:祁黃羊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有一次晉平公讓他推舉一個人去南陽當縣令,祁黃羊推薦了解狐,晉平公感到奇怪,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說:“您問你是誰合適,又沒問是不是我的仇人呀。”又一次,晉平公讓他推舉一個人當軍尉,祁黃羊推薦了祁午。晉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合適,又沒有問是不是我的兒子呀。”結果,解狐當了縣令,祁午當了軍尉,都受到人們的稱贊。孔子聽到了這件事情說:“祁黃羊做得好,推薦人才,外不避仇,內不避親,可以說是公正無私。”
和
和:和諧和睦,不偏不倚。
子曰:“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孔子家語?論解》
仁義胡同:傅以漸在京為官時,家人曾因宅基地與鄰居相爭,家人寫信給他,讓他出面找山東的地方官打個招呼。他看信后,立即寫了回信。家人展開一看,只有四句話。全文為:“千里來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讀后,深知其意,就將宅墻退后數尺,對方知道后也為之感動,也學著讓出數尺,于是便出現了一條胡同,被命名為“仁義胡同”。這件事,在鄉里傳為佳話。后來,康熙皇帝南巡,路過聊城,知道此事,并得知傅在致士回鄉后做了許多有利于地方百姓的義事,頓生褒獎之心,揮筆題寫了“仁義胡同”四個字,嵌立于傅斯年故居的墻中,傅以漸的詩也為后人勒石,嵌入墻中。
來源:長泰文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