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別人怎么看
做好自己就好
……
山東沂蒙山腹地,有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 朱家林。
曾經是紅色圣地,如今卻因為青年遠走他鄉,只剩留守老人而 衰敗下來。
一共140戶人家,還住在這里的只有 不到一半。
古舊的院墻里,已經聽不到人聲,只能看到缺乏修剪的樹木,瘋狂生長。
就在所有人都 努力逃離這個沒有生氣的地方時,可這位叫 宋娜的姑娘卻打定主意要回去。
所有人都覺得她傻。
畢竟連縣里請來的 專家,都說這地方沒有任何開發價值,已經 沒救了。
村里僅剩的居民,大多是年過70的老人。
平常就是種種花生玉米,僅能果腹。
他們也對這個姑娘,完全 不抱希望。
宋娜小時候就是在朱家林度過的。
每每想起家鄉,腦子里出現的都是曾經的 桃花林和田野。
她覺得自己有這種 使命,去做點什么,阻止這里成為另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宋娜的信心不是憑空來的。
從 警校畢業的她,卻劍走偏鋒地自修了設計。
畢業后,輾轉深圳、成都、昆明、浙江,設計了無數酒店。
隨后又在 中國美院進修,成為了一名專業的 室內設計師。
既然已經讓那么多空間煥然一新,怎么就不能用這個技能,改變一下自己的家鄉呢?
于是,有那么一天,古樸寧靜的朱家林,突然來了一幫年輕人。
他們來了也不干別的事,而是輾轉各個村民家,吃住聊天。
這就是宋娜帶來的 設計團隊。
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搞清了朱家林的現狀。
宋娜的設計思路,就是把這些破敗的房屋,注入最火爆的 民宿元素。
讓破房子煥發新生機,讓老村子吸引現代人的目光。
設計稿出來了,村民們看著都覺得稀罕。
可是雖然看起來漂亮,真的能讓這個村子 活過來嗎?
面對質疑和壓力,宋娜沒有辯解,只是扎著頭推進計劃。
而且,她沒有讓原來的村民遷出去,而是讓他們成為整個項目的 一部分。
為了最大程度保留村子的原味,宋娜拜訪了村里的老 木匠石匠。
石砌干碴墻,棗木屋脊榆木梁。這些古老民俗的特點,全都被她用在設計中。
那些空著的房屋和土墻,宋娜讓村民們以入股的方式參與進來,重新打造成民宿、青年旅館。
一天天忙活著,村子里一天天在變化。
治水種樹,建橋鋪路,修繕房屋。村民們在路上轉著看著, “又比前幾天漂亮了?!?/strong>
整整 兩年,朱家林的改造才真正完成。
再也沒有了塵土飛揚的土路,和搖搖欲墜的危房。
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凈的青石板路,和充滿現代感的改造房屋。
改建好的朱家林,專門分出一片 民宿區。
民宿區建筑風格各異,有線條簡潔、后現代氣息濃厚的北歐 簡約風。
也有村舍改造的家庭旅社。請本地的木工修建完成的 原木風,古樸淳厚,透著自然的味道。
村里的留守老人,再也不用干守著一畝三分地,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
他們成了專業的 服務管家,老有所依,也給民宿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這些最熟悉這里的人,把自家種的蔬菜糧食制成食品。
很多人也會奔著這口純天然土特產,過來住幾天。
朱家林鄉村 生活美學館,在當初設計時也下了大工夫。
有人覺得在貧困村建這種藝術館是 附庸風雅,宋娜卻覺得藝術不該是城里人的專利。
美學館的墻體厚50厘米,每塊石頭都是當地的石匠一下下鑿出來的。
外立面保留了很多長方形的深洞,這些洞,留給朱家林的另一批原住民—— 鳥類——筑巢用。
走進室內,逼格一點也不比大城市的博物館差。
展品擺放得生動有趣又接地氣,完美詮釋了 “生活美學”的概念。
展館中央有幾塊露出地面的巨石,已經在那里杵了 上萬年。
設計的時候也沒有挪走,而是巧妙地安置在那里,壯觀而有活力。
清水泥前衛風和鄉村匠人手藝的搭配,創造出所有這些美好的東西。
陳列的布藝、陶罐,都是老匠人用時間醞釀出的結果。
來玩的游客,可以跟著老手藝人學做陶瓷手工,也可以直接把成品買走。
這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慢慢朱家村在外也有了名氣。
特色農產品、手工制品,都有了銷售渠道。
老布鞋、虎頭鞋、木器,這些代代流傳的工匠精神,在這個展館里得到發揚和認可。
不光老匠人們在忙,這個煥然一新的朱家村還吸引了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他們聚集在這里,和老匠人們一起,把朱家村變成了 創意圣地。
當地的藍染工藝,甚至吸引了一位叫Linda的 外國姑娘。
她對這里的服裝特色和織染工藝著迷不已,就此扎根在這里創業和生活。
你看,這就是那個曾經被專家診斷出 “絕癥”的小山村。
沒有風景,沒有特色,沒有價值。
卻有宋娜的 堅持。
這才 只是開始。
宋娜準備繼續待在朱家林,建更多的民宿,開發更多的項目。
認準什么事,就堅持干下去。
只要有這種信念,就算是場夢,也能把它實現。
來源:讀道田園綜合體,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