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7 日,《柳葉刀 · 呼吸醫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線發表了首份基于尸檢樣本的新冠肺炎病理學報告。
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為中科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教授。
在最新研究中,王福生團隊通過在患者死后穿刺獲取組織樣本,分析了一名死于新冠病毒嚴重感染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患者的病理特征。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COVID-19 病理特征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的冠狀病毒感染非常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病理分析是通過對一位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進行微創病理檢查獲得,而非完整尸檢,這與 2 月 16 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開展的兩例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遺體解剖病理診斷有所不同。
文章介紹該男性患者今年 50 歲,曾有武漢旅游史,最早在 1 月 14 日出現發病癥狀,但直到 1 月 21 日病情加重后才前往醫院就醫。
22 日,患者被正式確診為新冠肺炎,進入隔離病房治療。期間患者先后出現低血氧癥、嚴重呼吸困窘、心臟驟停。最后于入院一周(發病后第 14 天)搶救無效去世。
圖 | 該患者患病至逝世病程記錄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組通過在患者逝世后穿刺獲取肺、肝和心臟組織樣本,分析了患者的病理特征。
文章指出,研究發現患者右肺組織可見明顯的細胞脫離和肺透明膜的形成,這一現象提示患者曾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圖 2A)。與右肺組織相區別的是,患者左肺組織出現肺水腫以及透明膜形成現象,提示存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圖 2B)。
研究人員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的病理特征與 SARS 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感染相似。
圖 | 患者右 (a) 和左 (b) 肺組織、肝組織(c)和心臟組織(d)的病理表現
肝組織顯示中度的微血管脂肪變性和輕度的小葉活動,但目前尚無證據指出肝損傷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引起,還是藥物性肝損傷。
關于新冠病毒對心臟進行攻擊的說法,研究團隊在文章中指出,該患者心臟組織有少量炎性細胞浸潤,但并無其它實質性損傷,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不會直接損害心臟。
此外,對血液的研究分析顯示,患者 T 細胞的過度激活,表現為 Th17 的增加和 CD8T 細胞的高細胞毒性,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患者的嚴重免疫損傷。
在患者治療方面,研究人員在文章中表示,雖然皮質類固醇并不是此次新冠病毒常規推薦藥物,但根據檢測中發現的肺水腫和透明膜形成的現象,重癥病人應當及時恰當地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呼吸機支持,以預防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累計確診人數已經達到 7.4 萬余人,截至 2 月 19 日中午,累計死亡人數達到 2009 人。
而到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仍沒有完整尸檢報告發布。
根據中國科學報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臨床病理學專家卞修武曾表示,要徹底獲悉患者體內病原體(病因)情況和死亡原因,尸檢是最好的材料來源。尸體解剖是疑難和新發疾病診斷與研究的最基本和最重要方法,也是 “最后診斷” 方法。
完整的尸檢報告,能明確器官病變、分析發病機制和判斷死因;幫助分析播散途徑,為防控措施提供有益信息;準確診斷并發癥,協助完善診斷規范,提升診治水平。
好在通過完整尸檢得到的病例分析可在未來一周左右得到。
2 月 16 日凌晨,全國第一例感染新冠病毒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完成。同日下午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
遺體解剖工作由曾參與 SARS 病例解剖工作的法醫病理學專家、湖北省司法鑒定協會會長劉良教授團隊及其他相關專家共同進行。目前,這兩具遺體解剖病理已被送檢,預計 10 日內可得到病理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