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天路過, 頭圖基于CC0協議使用
1
我聽過這樣一個形容,那些還沒找到理想工作的人,會成為漂流者。而所謂的找,與其是在外界找,在不同的行業里找,不如說是往內心找。
TED上有一個視頻叫《我應該找什么樣的工作》,視頻中演講者說我們之所以對于選擇恐懼其實是源于誤解。
我們往往覺得我們掌握得再多一些信息,我們再多一些數據,我們就能做出最優選項。但即便你了解了全部,職場中的選擇和挑戰依然會很難。
因為有很多因素它沒有標準答案,沒有辦法像1+1=2那么清晰。你需要讓自己擁有一種“規范性”的力量:也就是為自己創造選擇的理由,這樣你才能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
放假前我在讀者群里征集了一些職場問題,然后邀請了幾位在大廠工作的朋友以及知乎和微博的博主來分享。
2
第一個問題是由一位在百度工作的朋友回答的,很多人認為在大廠上班就是認為996是福報的人,真的是這樣嗎?
1.如何看待工作和人生的關系?
她的回答是:
工作就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如果你需要錢,就去工作,無非就是賣自己的時間給老板。我只對我的領導負責,我要盡我所能完成他給的任務,支持他的決策無論對錯,幫他完成他的kpi,必要時候給他面子,做他的里子,扮演他的多啦A夢,他要什么數據我都能第一時間拿出來。
然后,我獲得我應得的錢,拿這筆錢想干嘛干嘛!
最后她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所以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絕對不會工作。
以下3個問題邀請了微博博主陳大力來回答,她做了很多年的自媒體作者,在畢業后又毅然選擇了去工作:
2.剛畢業如何決定去小公司還是大公司?
大力的回答是:
第一份工作最好去大公司,名頭響,也相當于是你的一張名片。當然小公司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管理更扁平,或者你涉及的工作更靈活,又或者成長空間更大……不過,如果第一份工作就是小公司,那么必須做出很好的項目成績,這樣以后也會構成自己的話語權。
這里我再補充一下,雖說大公司對學歷有要求,但據我的觀察,其實他們更看重過往的工作經驗,以及招聘進來以后能否快速上手。如果你目前的學歷和經驗都不占優勢,不如先去大公司對口的上游或下游小公司待一待,積累經驗后再跳槽,也是一個很好的“迂回”戰術。
3. 怎樣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1)工作中的負面情緒,不帶到生活中。
工作就是工作,可能過程中會有無數種負面的情緒堆積于身,我也遇到過,我的辦法是不管工作中情緒多糟,及時切換狀態,不帶到業余生活。出了公司門,剛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全部忘掉,其實這些情緒都是情緒垃圾——不能向領導同事發泄,帶到生活中也解決不了,對不對?
(2)年輕的時候可以選擇工作為主。
年輕的時候多拼一點完全沒問題。我認識很多【斜杠青年】,很多時候第一份工作結束可能意味著第二份工作開始(比如下班后寫書),很辛苦,但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生活很有價值。
當然也有人喜歡輕松的生活——這種心態已經注定了個人發展空間有限,不過不強求,這個看個人選擇。
(3)構建一個舒適的生活中的朋友圈。
跟完全不同行業,甚至不同風格、不同年齡的朋友在一起玩,永遠是最痛快的。這種完全跟工作無關聯的友情,也才比較生活。所以建議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彼此之間自由自在的朋友圈子。
4.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快速發現工作中問題的根源?
答:我感覺這個跟寫論文很像,【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掌握精髓,但是一個東西的精髓怎么掌握呢,就是大量的實踐加上思考。
寫一篇完整的論文之前,少說要看幾十上百篇完整、成功的論文,不然不可能知道要怎么寫。熟悉論文寫作、洞悉本質,是因為自己熬過了一次又一次親自寫的過程。工作同理。
發現工作中的問題一定是要大量地進行過這項工作,不浮躁、不劃水、沉浸其中去做完。必要的時候需要前輩稍作點撥,但具體開悟還是自己來。
5. 如何處理領導和同事間的關系?
這個我邀請了知乎大V周宓來回答:
她提到:和領導、同事都只有一個原則,帶給別人價值是最重要的,也是你來上班的核心,其次是少給別人添麻煩。
我對這點無比贊同,與其想著怎么讓領導和同事喜歡你,不如先做好打底:不讓別人討厭你,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少犯錯。
6. 如何在女生扎堆的環境中完整的生存(不拉幫結派,不特立獨行,不委曲求全)
這個是一位網易的朋友來回答的:
少說話,尊重別人喜好,別做別人討厭的事兒。比如我一個同事非常喜歡cxk,誰開玩笑會被拉黑那種,我雖然也會跟風黑,別在她面前黑。
3
在這里推薦一部職場的電影和一本職場必讀書。
《實習生》講述了一位已經功成名就退休的70歲老人重新被返聘到公司里做實習生的故事,作風老派的大叔和美國甜心安妮海瑟薇展開了一段職場忘年友誼。
里面這位老人有句話很打動人: 只要熱情不減,人生就會精彩。
電影主要分享了兩點,第一:學習是無止境的,即便你70歲,也可以是個實習生,也可以開啟你的第二人生,還有一點就是在職場和生活中很難做到平衡,只能取舍,所以你要找到一個好隊友。
《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的三大階段》告訴我們在未來職業周期會被延長,我們的工作時間會長達40年,我們需要提前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就像火箭一樣,要有一級火箭和三級火箭,不斷在職場中助力,而不是中途掉落。
作者在書中有3個燃料可以提供:
1.可遷移的技能,比如說服式的溝通技巧和獨特的技術能力等。
2.有意義的經驗。比如你在業務中沉淀出來的方法論。
3.持久的人際關系。未來10-20年里保持聯系的人,都會成為你珍貴的人際關系,在跟你的這些同行者中發現培養技能和進入新行業的機會。
1和2決定了我們的成長底線,只有技能足夠純熟才會有向上的空間,而3決定了我們成長的斜線,有意義的經驗和良好的關系才能加速我們成長。
每一個職場難題背后都有值得學習的部分,在問題背后的思考和嘗試,鍛煉著我們的肌肉和思維,才使我們不至于成為漂流者。
我今年27歲了,工作5年,在這個年紀我發現過去很多關于工作的困惑都迎刃而解了,但同時也會產生很多新的困惑。可是在解決這些困惑而不是選擇逃避的道路上,我更加了解自我了。
我知曉自己的優點,也洞察自己的缺點,并且盡力為之改變。
是困惑和解決困惑的路徑讓我們變成了和別人不一樣的人,變成了更獨特的我們自己。
?
合作微信:cherishbaobao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