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隱居草廬,卻能知天下事,為何一直等到劉備請他才出山諸葛亮雖然是三國之中最亮眼的人物之一,但是卻并沒有在開篇的時候就出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年齡,在東漢末年之際,諸葛亮的年紀應該還比較小,正是跟隨老師一起學習的時候,所以沒有什么名氣。而他學成之后也沒有急于走上仕途,小小年紀卻選擇了隱居,在山里面過起了自由的生活,即便這樣他臥龍的名聲也早已流傳在外,換做別人早就想出山展露一下自己的所學了,但是諸葛亮沒有這么做,他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所以一直到劉備來請他才同意出山。
劉備的實力在諸侯之中一直是比較弱的一個,所以他很著急地到處尋找人才,尤其是能夠幫他想出計策的謀士,但是他找到的第一個謀臣卻不是諸葛亮,而是在當時已經比較有名的徐庶,而這個謀臣確實也幫助了他許多,可惜因為曹操用了一些手段,徐庶被迫離開了劉備,雖然他之后沒有給曹操效力,但還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劉備,所以在臨走之前就像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是比自己要聰明許多的人,如果劉備能夠請到他,一定會對自己的大業有很大的幫助,劉備這才去請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耐心在山中等待合適的主公,并不是因為他自大,而是因為他對于自己的未來有著很明確的打算,他知道現在的時局非常的混亂,不管什么人都想要在亂世之中試試身手,諸侯之中也并不都是有能力的人,萬一選錯了主公豈不是耽誤了自己一輩子,所以他選擇了等待,他要等待一個真正有能力,值得他輔佐的人才能出山,一直等到劉備的到來,他才覺得遇到了合適的人。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自己的主公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劉備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優勢,那個時候曹魏牢牢占據著北方的大片江山,而孫權以將東吳經營的很好,而劉備只有蜀地這一個地盤,地方狹小交通不便不說,還有很多小的勢力聚集在這個地方,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如果他選擇了劉備,就要幫他解決這些問題,和強大的對手作戰。以諸葛亮的才智,這些問題肯定早就想到了,但是他還是選擇了劉備,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決這些麻煩。
不管什么時候,聰明的人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就是過度自信,有時甚至有些自負,諸葛亮也不能例外,他本來就有著很高的智商,又跟隨名師學習了多年,覺得自己的能力比別的人要強上許多,如果選擇一個本來實力就很強的主公,他的才智就少有發揮的地方,而劉備則不一樣,他的實力最弱,手下能用的人也不多,一旦得到了諸葛亮這樣的謀士一定會對他非常的信任和重用,這樣一來他就能夠自由的施展自己的才華了。
他的選擇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劉備確實非常的信任他,甚至在死的時候將自己的兒子和國家一起托付給了他。諸葛亮也沒有讓劉備失望,不僅用自己的智慧幫助他發展蜀國,在他死后也盡心地輔佐他的兒子。不過劉備的繼承人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君主,什么都不懂,成天只知道吃和玩,面對這樣一個主公,諸葛亮也沒有放棄,而是耐心地勸導他,還盡力幫助他把國家的事情處理好。要知道那個時候諸葛亮在大臣們心中的威望非常的高,也掌握著政權和兵權,如果他想要廢了劉禪自己當主公也會有很多人支持他的,但是他沒有那么做,因為他感恩劉備對他的賞識和信任,所以他對劉備和蜀漢都是非常忠心的,即使劉禪再無用他也是劉備的兒子,諸葛亮是不可能和他搶主公的位置的??蓢@諸葛亮那么聰明的一個人,卻一直到把自己累死也沒能讓劉禪開竅,最終蜀國也斷送在了劉禪的手里。
小編認為,在整個三國之中,也很難找到比諸葛亮更加聰明的人,可不管他有多么大的智慧也不可能靠一個人的力量支撐起一個國家,即便他對于蜀國盡心盡力,卻也很難改變蜀國因為君主昏庸,文臣武將凋敝而導致的積弱局面。雖然他最后沒能幫助蜀國變得更強大,沒有將劉禪變成一個明君,但是對于劉備三顧的情義,他已經做了足夠的報答,不需要有任何的愧疚之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