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2月7日要去曼谷,再次體驗曼谷半島酒店,拍攝與寫作。最后行程取消了。我很喜歡曼谷半島,2016年自己去住過兩晚,酒店給我一種懷舊優(yōu)雅的入住體驗,服務細致與溫馨,讓我流連忘返。
雖然這次的行程取消了(就當是推后了吧),但我今天在我喜歡的一本柏林旅行類雜志 《The Travel Almanac》 上看到2016年秋冬刊,正好有一篇介紹曼谷半島酒店的文章。找出來又讀了一次。其實,我非常喜歡 《The Travel Almanac》的一個欄目:12 Hotels,每一期欄目集中介紹世界各地的12家酒店。文章短小精煉,但充滿韻味和記者編輯的個人體驗,讀起來朗朗上口,輕輕松松就會讓我被種草,對這些酒店垂涎三尺!
今天的廣播時段,就先來讀這篇雜志刊登的“曼谷半島酒店”短文。
廣播之前,順帶一筆:我一直喜歡英語廣播。大學時代,我參加過三次市級的英語演講比賽,從本科組到研究生組,都拿過全市一等獎。還有一次去北京參加了CCTV的一檔英語秀節(jié)目。英語頻道的老師讓我朝著英語廣播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經?;仡^一想,也許人生的軌道會發(fā)生重大變化?)。在大學里,給出版社錄制過高三學生的英語聽力練習,當時還有磁帶。以前我都以美國口音為主,只是后來去北歐留學,開始考雅思才換英國口音,尤其是后來在BBC實習的時候,我不斷磨練著英國口音。Then,又一個后來,我開始在美國使館工作的時候,我經常喜歡play the accent,英美口音可以看著心情來吧。
不過現(xiàn)在較多使用美國口音,尤其是每次去巴黎的時候,還有在倫敦的時候,我不講英國口音了,這讓我反而有一種異域感。語言和accent就是你的痕跡,你的經歷,也反應了你心態(tài)的變化。
扯遠了,先聽這一段吧(雜志截圖在后面,有文字對照。)
無獨有偶,《The Travel Almanac》2018年春夏刊又介紹了巴黎半島酒店。這也是我非常喜歡一家半島,從建筑(典型的豪斯曼建筑)到藝術藏品,到美食。
2017年春季在巴黎半島一樓的廣東餐廳Lili吃過一次午餐,十分精致和地道的港式點心和粵菜,服務也非常細膩,讓人體驗到一份法式奢華與東方雅致之間結合的曼妙樂趣。
所以,就再錄一段雜志介紹“巴黎半島酒店”的文章吧:
讀完這篇介紹巴黎半島的文章,我才發(fā)現(xiàn):當年美國作曲家George Gershwin正是在這里為著名音樂劇《An American in Paris》譜寫了樂章,定好了調子!和巴黎所有著名酒店一樣,巴黎半島像是一個巨大寶庫,等待我們每一次入住,并一道去揭開那些歷史和文化的精彩樂章!
我開始想念巴黎了。疫情結束后,第一個想去旅行的目的地是曼谷(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