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武漢接受了人民日報新媒體的專訪。
張伯禮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疫情防控形勢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大家什么時候才能“摘口罩”?新冠病毒會不會常態化,變成慢性病?看這位已在抗“疫”一線奮戰一個多月的老兵怎么說。
●新增病例到什么時候才能“清零”?
張伯禮:我們分析了疫情演變數據,目前來看,全國除湖北以外其他地區,2月底新增病例基本“清零”;
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其他地區,3月中旬估計能基本“清零”;
武漢市有希望到3月底實現基本“清零”。
從疫情整體發展趨勢看,是這樣的。但是,“清零”也不是絕對的,偶爾還是會出現幾個新增病例。
●什么時候才能“摘口罩”?
張伯禮:估計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市基本就可以摘口罩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可能要比全國晚1個月左右。但是,我不主張那么著急摘口罩,即使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秩序了,口罩還是慢一點摘比較好。就算全國都“清零”了,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的好習慣,也要保持一段時間。畢竟,現在疫情下半場國外的形勢還是很嚴峻,要防范輸入性病例。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什么時間摘口罩這個問題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在武漢一個多月,都干了哪些事?
張伯禮:1月27日我剛到武漢的時候,形勢非常嚴峻、復雜:患者和非患者混在一起,發熱的、留觀的、密接的、疑似的,這“四類人”很多都沒有被隔離,非常混亂。大醫院被擠爆,排隊幾小時看不上病,確診病例也住不了院,一床難求……
當時我們就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分別處理。同時,對于確診患者也要分類管理,輕癥、重癥分開治療,可以占用學校、酒店,這樣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但是,當時很多患者因為沒有確診,就沒有得到有效的救治,只是被簡單隔離了,情緒恐慌、救治無助。當時我們根據以往經驗就建議,對“四類人員”全部給中藥,因為無論是對于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是有一定療效的。先吃上藥穩住情緒,一二天退熱了,就有信心了。
之后,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一床難求,解決不了應收盡收的問題,專家建議建立方艙醫院收治輕癥患者。我和劉清泉教授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方艙,中醫承辦方艙醫院。中央指導組同意后,我們就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由天津、江蘇、河南、湖南、陜西的209位中醫專家,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里面主要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取得經驗后,現在所有的方艙醫院幾乎都在使用中藥了。
目前,工作重點放在了對重癥患者的救治上,中央指導組下達指示,組建中西醫聯合會診組,對武漢市的重癥病人進行一對一會診,建立一對一包括中醫藥的診治方案。經過幾輪會診,目前看還是有效果的,武漢患者死亡人數在逐步下降,從百位降到幾十了。
現在,我們又在考慮恢復期的病人。一些出院的病人特別是重癥患者康復問題。有的出院了,但還有癥狀,咳嗽、喘憋、心悸、乏力等;有些肺部感染滲出吸收不完全,有的免疫功能紊亂等。我們就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醫院建立了新冠患者康復門診,專門管理治療這部分病人。在中國工程院和有關單位支持下,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院共同建立湖北感染新冠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臺,這將是今后一兩年的任務。
●如何看待此次疫情中,關于中西醫孰強的爭論?
張伯禮:在這場戰“疫”中,中醫和西醫是非常和諧的。特別是在重癥病人的搶救過程中,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但是有時輔助也起關鍵作用,已經有很多例子了。醫療隊里的中醫西醫不分你我,誰有辦法誰上,能夠挽救病人的生命,這才是我們共同的目的。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時候,往往是局外人還在爭論中西醫到底誰強誰弱,誰優誰劣,既無聊又無意義。中醫西醫各有長處,優勢互補,人命大于天,能救命才是最重要的。
●江夏方艙醫院整體救治情況如何?
張伯禮:截至目前,江夏方艙醫院累計收治了五百多位患者,主要是以輕癥為主,占七八成吧。其中,已經出院二百多位患者了。還有一百多位患者最近陸續也要出院了。
最讓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艙醫院目前收治的所有患者中,沒有一個轉為重癥的,醫護人員也是零感染。
●現在,被感染醫護人員的救治情況如何?
張伯禮:醫護人員被感染,大部分是發生在一月份。當時病人高度集中,秩序混亂,醫護人員滿負荷、高強度工作,防護物資也不夠。
現在防護措施、物資都跟上了,一線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也減輕了,被感染的情況就很少了。
目前,被感染的醫護人員大部分已經治愈出院,還有一部分仍在救治。我們還將為被感染的醫務人員建立一個健康管理平臺,在未來一到兩年,追蹤他們的健康狀態,以中西醫結合的干預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康復。我們希望能為被感染的醫護人員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回報他們的付出和犧牲。
●新冠病毒會不會常態化,變成慢性病?
張伯禮: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常態化,目前還不好說,需要繼續加強流調和基礎研究,畢竟目前我們對它的了解有限。
但是,冠狀病毒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絕不會就此終止。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它以來,大多數時間都比較溫和,但近二十年它幾次變異都形成了大規模疫情,損失巨大。所以,我主張要持續研究冠狀病毒感染的機制,研發廣譜抗冠狀病毒的藥,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們也正在抓緊時間做這件事。
●跟SARS相比,新冠肺炎的治療難度在哪里?
張伯禮:跟SARS相比,新冠病毒更“狡猾”、更“多變”、也更讓人“猜不透”。
發病初期,病情看上去并不是很重,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急轉直下。新冠病毒傳播性比SARS更強,發病人數、死亡人數也比SARS多得多。而且,患者治愈后會出現“反復”,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院以后又“復陽”了。重癥患者康復問題也較SARS復雜。
但我們還是要有信心,畢竟出院后“復陽”的患者是少數。而且,“復陽”患者的治療也相對容易,基本治療幾天后就會“轉陰”。康復也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問題。
●這次疫情,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教訓?
張伯禮:首先,要強化源頭治理。要杜絕一切野生動物的市場交易,嚴禁食用陸生的野生動物。這次疫情教訓太深刻了,我們一定吸取教訓,不能像當初SARS一樣,轉頭就忘了。
其次,現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也需修訂。這次疫情暴露出一個很大的問題,疫情出現了,誰來報?報給誰?現在機制不順,層層上報、層層審核、層層淡化,到中央都衰減變味兒了,影響中央決策。回過頭來看,新冠肺炎在去年12月底、1月初人傳人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那時還說是“有限人傳人”、“局勢可控”,就有問題了,喪失了防控最佳時機。
再就是,基層社區的衛生能力明顯不足。那么多人,一發熱就往大醫院跑,如果社區的醫療衛生設施足夠強,發揮“攔阻干預”作用,疫情可能會在早期得到有效控制,強基層要真正落地。
另外,檢測權限集中、試劑盒短缺嚴重影響了確診救治,防控物資明顯短缺、調配機制滯后、應急系統響應及運營都需要極大改善。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疫情過后也別遺忘了中醫藥,還是要繼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近日中國-世衛組織的疫情考察專家組中沒有中醫藥專家,疫情報告中,中醫藥幾乎沒有涉及,這令人十分遺憾。
延伸閱讀 最新!31省區市新增139例,湖北新增134例
3月4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9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湖北31例),新增疑似病例143例。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189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6584人,重癥病例減少464例。
截至3月4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現有確診病例25352例(其中重癥病例595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52045例,累計死亡病例3012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0409例,現有疑似病例522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669025人,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32870人。
湖北新增確診病例134例(武漢13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923例(武漢1426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武漢23例),現有確診病例24085例(武漢21050例),其中重癥病例5788例(武漢5342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40479例(武漢26316例),累計死亡病例2902例(武漢2305例),累計確診病例67466例(武漢49671例)。新增疑似病例67例(武漢61例),現有疑似病例315例(武漢247例)。
3月4日0—24時,新增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例(浙江2例)。截至3月4日24時,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0例。
累計收到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156例:香港特別行政區104例(出院43例,死亡2例),澳門特別行政區10例(出院9例),臺灣地區42例(出院12例,死亡1例)。
北京最新疫情通報凌晨發布:新增1例確診病例,3例治愈出院
今天02:41,北京市發布最新疫情通報:
3月4日0時至24時,北京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已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報告新增疑似病例10例、密切接觸者71人。治愈出院患者3例,分別從市區兩級定點醫院出院。其中有1名男性,2名女性,年齡最小的51歲,最大的86歲。
截至3月4日24時,累計確診病例418例,治愈出院病例297例,死亡病例8例。現有疑似病例34例。累計確定密切接觸者2867人,其中364人尚在隔離醫學觀察中。確診病例中東城區13例、西城區53例、朝陽區72例、海淀區63例、豐臺區43例、石景山區14例、門頭溝區3例、房山區16例、通州區19例、順義區10例、昌平區29例、大興區39例、懷柔區7例、密云區7例、延慶區1例,平谷區尚未有病例,外地來京病例25例,境外輸入病例4例。
全市有13個區已連續14天以上無新增確診病例,具體為平谷區自有疫情以來無報告病例,延慶區41天,門頭溝區31天,懷柔區27天,順義區25天,東城區22天,密云區22天,石景山區20天,大興區20天,房山區17天,昌平區16天,西城區14天,通州區14天。
418例確診病例中,男性病例203例,占48.6%,女性病例215例,占51.4%;年齡范圍為6個月~94歲,其中5歲以下14例,占3.3%,6歲至17歲13例,占3.1%,18歲至59歲280例,占67.0%,60歲及以上111例,占26.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人民日報客戶端、國家衛建委、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15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