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三家方艙醫院的25天
2月29日是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婦科醫生劉玉立來到方艙醫院的第25天。以前同事眼里那個娃娃臉的小姑娘,在經歷了這次抗疫之后,儼然已經歷練成了一名優秀的“白醫戰士”。29日中午,剛開完會的劉玉立醫生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分享她的“戰疫經”。
首戰
火線加盟武昌方艙,
她是第一批醫生
“自從疫情來襲之后,我們大學同學群就經常討論,前線是什么樣,該怎么防護,聽多了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2月5日凌晨四點,劉玉立接到醫院通知后果斷報名,成為武昌方艙醫院的首批醫生。“只跟老公和婆婆說了一下就走了,父母都來不及講。”劉玉立結婚剛滿一年,“我去前線他們肯定擔心,但我本身學醫嘛,從很早就開始灌輸給他們這種情況,也經常分享疫情發展,所以家人也都理解和支持。”
劉玉立說,學生時代自己也在相關科室實習過。“我相信我們國家整個醫療技術是過硬的,而且制度也很完善,所以很有信心能打贏這場戰疫。”但初到方艙醫院時,劉玉立經歷了很多不適應:失眠睡不好的癥狀持續了兩三天才逐漸消失,因為不是專科醫生,如何治療輕癥病人也成了他們面臨的難題。“當時雖然有指南,但沒有針對輕癥的,注射藥物條件也達不到,只能口服藥。口服藥物的治療療程也沒有統一的方案,好在后期都慢慢解決了。”
在武昌方艙,劉玉立感觸最深的就是溝通的重要性。“在這里醫務人員之間沒有領導沒有上下級,只有戰友,作為第一批方艙醫院,面對新情況其實是‘摸石頭過河’,主要靠大家每次出艙后根據艙內情況不斷的提出問題、個人建議,逐步形成成熟的流程和應急預案。此外醫患溝通在這里顯得尤其重要。第一批病友進艙后對艙內無法進行靜脈輸液表示十分抵觸,甚至部分病友強烈要求出院。但是經過醫務人員良好的溝通、鼓氣后,病友們開始理解了,部分病友還主動提出可以幫助醫務人員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轉戰
接管漢陽國博方艙,
推出病人自治模式
工作近一周后,武昌方艙醫院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劉玉立及一位同事“轉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接管的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去武昌方艙時,因為我們是第一批,以前沒有面對這樣的疫情,也是第一次建立這樣的方艙,進艙后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我們沒有辦法完全預測到。雖然有專業人員培訓我們,但還有很多細節只能靠進艙工作時發現再解決,比如最重要的院感防控,后面很快形成了院感防控員制度。到漢陽國博第一天時,院感防控員已經全部到位了。”
在漢陽國博方艙醫院,劉玉立和同事們一起推出了病人自治模式。“新病人入艙后,我們會鼓勵一些身體條件尚可,熱心樂于服務大家的病友,在病區小單元內擔任單元長,在其他病友生活上遇到困難時可以幫一下忙,甚至他們會主動幫忙拿飯提水,主動做一些工作,有好的想法時給醫務人員提一些建議。”說到這兒,劉玉立分享了一件感人故事。“工作二三個小時后護目鏡會特別糊,但我們需要將艙內的手寫資料和艙外做的電子表格一一進行核對,工作起來非常不便,有單元長主動提出幫忙,對我而言,單元長真的是太給力了,特別感謝。”
再戰
武漢體校方艙,
盡量艙外解決問題
10天后,國博方艙醫院越發成熟,“甚至有些單元長自己就會幫助一些病人開解心理,不能解決的再找醫生護士。”2月21日,劉玉立及其他幾位醫護人員“功成身退”,又轉戰武漢體校方艙醫院。“到了這邊以后感覺更好了,病人已經通過新聞信息了解了方艙醫院是什么樣子,對我們都非常感謝,病友群也會發一些照片,有人感謝保潔,并提議自己把垃圾清理掉。”
借鑒了前面的流程制度后,劉玉立還著手進行一些優化。比如以前有病人需要物資,就需要經過艙內多個流程去申請,“現在除了艙內工作,我還和另外一個同事一起負責病友生活物資匯總,就自己做了一個微信小程序,需要什么直接填寫,馬上就能統計出來,減少大家在艙內的工作。”劉玉立還介紹說,“體校方艙信息化做得特別好,開艙第一天就有了電子病歷系統,醫生可以像在醫院一樣每天寫電子病歷。同時我院專門對病歷系統也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相當于只用做選擇題和填空題,記錄特殊情況。工作抓住重點,細節盡量簡化,整個工作流程就會非常順暢。”
經歷了三個方艙醫院之后,劉玉立作為戰疫一線的“老兵”,總結了不少經驗:“第一防護很重要;第二保持良好心態,不要太擔心,不要防護過度,過度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第三就是保證休息。我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階段,睡不著就想看手機,刷刷數據看看專家說了什么,當時還屬于爬坡期,看了增加心理壓力,你可以了解但不要過度。”
柯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荀超
責任編輯:張琳(EN049)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