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25日訊 王彬老家在四川,定居武漢15年,用他的話說,是一名“新武漢人”。王彬在武漢開著3家川菜館,同時也是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2月15日,王彬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后,入住進了武漢國博方艙醫院。
2月16日,進入方艙醫院的第二天,王彬開始從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媒體賬戶更新他在方艙醫院的見聞,輕癥的志愿者、馳援武漢的醫生和做著“健肺操”的普通艙友,他用自己的鏡頭還原真實的方艙醫院。今天,“隔離日記”推出王彬的方艙醫院實錄。
攝影:王彬
采訪:馬萌萌
進入方艙醫院的前一晚,王彬一個人在房間里過了40歲的生日。他是四川人,在武漢定居了15年,經營著3家川菜館,用他的話說,算是“新武漢人”。1月26日晚上,王彬有些拉肚子,第二天就開始了自我隔離。2月13日,王彬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王彬與妻子、母親、岳父、岳母,還有一歲半的雙胞胎寶寶共同生活在武漢,母親同樣感染,在一家三甲醫院中治療。2月15日,王彬被社區的公交車送到了武漢國博方艙醫院。
我一直是一名科技發燒友,堅信科技的力量,對由瓦爾赫拉利寫的《未來簡史》中描繪的場景深信不疑。然而,置身于這場病毒感染之中才深刻地感受到了人類還這么渺小。
——節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16
進入方艙以前,王彬和家人接觸的是有關方艙醫院的負面信息,會不會有交叉感染、營養能不能跟上等等,進入方艙當天,王彬就給家人拍攝了一段長達6分鐘的視頻,讓家人安心。“很多武漢以外的朋友對病毒是很恐懼的,我朋友親口對我說,他覺得感染了就會死?!敝鳂I做餐飲的王彬也是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進入方艙醫院的第二天,為了增加周圍人對病毒和方艙醫院的了解,他拿起手機拍攝照片、視頻,發到社交媒體上。
臨時搭建的微觀社會
早上7點半前吃完早餐,艙友們各有各的生活。健肺操、玩手機、聊天等等,王彬覺得這里像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微觀社會。“大家生活還會繼續,中國人的樂觀豁達這種精神真的是很了不起的。”
王彬覺得病對自己體能的消耗很大,在家里時每天要喝雞湯來補充體能。他和家人都擔心這里的伙食營養跟不上,會耽誤治愈。然而,真實的情況打消了王彬的顧慮,憑借多年餐飲行業的工作經歷,王彬估算出晚餐大約在40-45元一份。一日三餐由外賣提供,一輪領完還能有些剩余,“如果有的食量比較大一份不夠的話,第一輪領完基本上有這個需求還可以滿足?!?/p>
方艙的日常:有排隊領飯,有帶教洗手操,有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有過道的千紙鶴,有大夫查房。煙火氣十足,生活得繼續啊。
——節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18
所謂逆行者不過是你我身邊的平凡人
進入方艙,給王彬感觸最大的是兩個群體,一個來自醫護人員,一個來自志愿者。武漢國博醫院共有60多位志愿者,一部分是黨支部成立后主動報名的黨員,一部分是一些熱心公益的輕癥患者。
充滿水蒸氣的護目鏡依然擋不住疲憊而堅毅的眼神,他們值得我們記住和敬重。所謂最偉大的逆行者也不過都是你我身邊的平凡人。
——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17
為了方便管理,方艙醫院將1000多名病人分了50個單元,每個單元由20多張床。王彬是5單元的單元長,一共有22名患者。單元長和其他的志愿者承擔了包括物資的分發、人員管理以及協助醫護人員交接的工作。
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的換班非常頻繁,后一班的醫護人員沒有辦法完全清楚前一班醫護人員的信息,志愿者們就承擔起了這樣的工作。
我們在一起 經歷過生死
方艙醫院沒有黑夜。
在王彬眼中,方艙醫院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好,2月23日,CT室正式啟用,王彬和其他艙友不需要坐著公交車到五醫院去做CT,核酸檢測的結果也從隔天出變成了當天就能出。
今天是入住方艙的第七天,昨天的CT顯示病灶還未完全吸收,這是在預期當中,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恢復期比較長,離完全吸收還有一個過程。出院也不需要完全吸收,而是以明顯吸收為準。
——節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25
配圖是方艙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和場景,人民群眾的適應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就地取材安營扎寨。方艙就是一個臨時組建的微觀社會,也是一面鏡子折射世間冷暖。
——節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25
2月21日,王彬住進方艙醫院的第7天,迎來了武漢國博醫院第一個艙友出艙日。
王彬和艙友們有些珍惜這段日子,在家中密閉的環境下自我隔離反而不如在方艙里與其他人聊聊天,“一聊天大家也會對病情心里有個底。每天的時間也沒那么難熬。”
他們開玩笑說,等一切結束,要摘下口罩一起聚聚,畢竟他們,是一起經歷過生死的人。
今天武漢國博方艙醫院送走了首批56名艙友出艙,參加了艙友組織的歡送會,條件有限但是氣氛熱烈,儀式感十足。剛才大夫通知我下午做CT,明天做第二次核酸檢測,希望我在下一批出艙名單里面。
——節選自王彬朋友圈 2020.2.21
閃電新聞記者 馬萌萌 報道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