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對于梅的記憶,起始于兒時的歌聲之中。很長一段時間,并沒有見過真正的梅。我曾試圖去探梅,但不知在何處探得。我曾經說:“我沒有見過梅花。”聽者驚詫:“你沒見過梅花?”繼而稍有停頓,若有所思,便說:“我好像也沒見過。”于是我們探討,或許梅花更多是生長在南方吧。梅花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文化的緣故。
李郁2016.1.06攝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后來,有一年春節以前,我因故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后院行走,忽有陣陣暗香撲鼻,原來有一株黃色的花樹。人說是梅花,我便驚喜,當時正在雪后,我走近了觀賞,果然是梅星點點。此后幾年,我總是在春節前去看那株梅花樹。再后來,我又在古樓觀講經臺上的殿堂前院,發現了一株黃色花的樹,在雪中綻放。駐足的老道士說:那是梅花樹。于是,我便思想,梅并非南方的特有,北方也是有的,只是難見罷了。
《辭源》“梅”字下注:果木名,早春花開,色有紅白二種。白者初開時微帶綠色,叫綠萼梅。開花后生葉。果實味酸,立夏后熟。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黃色,叫黃梅。古代用之作調味品。《詩·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根據這樣的解釋,梅有紅白兩種花色,那么, 我所見的梅究屬何種梅呢?還是不是梅呢?我不得而知,但最遲在西周時期,梅已經是入詩的題材,被廣泛稱頌了,卻是不爭的事實。
古往今來,梅詩、梅畫、梅瓶等等,以梅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借了梅的清香高潔、傲雪凌霜抒發高貴的氣質之性,梅從而得與蘭、竹、菊并列,入“四君子”之首,與松、竹結為“三友”,歲寒 而不失本色,因而為國人尤其是國之文人所贊賞。于是梅便深入了人心。國人鐘情于梅與梅文化,流傳有大量的詩詞書畫,軼聞趣事。文人雅士以詠梅、寫梅、養梅為樂,怡情養性,成為傳統美學的一大門類。然而,流傳至今,能夠做普及梅文化的書籍卻并不多見。
今天是臘月十六,正是臘梅盛開的時節,怎么我說那“梅子熟了時”呢?梅子并沒熟,梅花還在盛開著呢!但是我手中有一本書《梅子熟了》,是2020我所收到的第一本樣書,也是我來到陜西旅游出版社后出版的第一本書。它描述了梅的自然屬性與梅文化的歷史特征、藝術貢獻和社會影響,優美的文字與傳統詩畫相結合,賞心悅目,彌補了我的知識欠缺,而且其中說,不久,南山將會有一處梅苑,養育許多的梅花,屆時,我們相約南山,青梅煮酒、黃梅佐羹,杯中映山水,眼前唯知己,豈不美哉!
詩曰:
南山有梅,其實七兮。請我吉士,樂其時兮。
南山有梅,其實三兮。請我吉士,享其今兮。
南山有梅,其實筐兮。請我吉士,載其歸兮。
此為記。
李郁2020-1-10于西安古原黃渠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