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愛因斯坦
、
音樂意義的核心是喚起主觀體驗,來自于不同文化的音樂表演者可以通過歌曲,不同種類的樂器以及不同的音高、節奏和聲音特征表達強烈的感情。
那么,不同文化的人能夠相互理解對方的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嗎?
13種共通的情感體驗
發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報告對此進行了總結。來自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中美兩國2500多人對2168個音樂片段的情緒反應,總結出不同文化共有的13種音樂情感體驗:愉悅、歡樂、色情、美、放松、悲傷、夢幻、勝利、焦慮、羞怯、煩惱、蔑視和興奮。
https://doi.org/10.1073/pnas.1910704117
研究人組織了兩項獨立的實驗。實驗中,來自中國和美國 2500 多名志愿者,被展示了 2168 個來自 YouTube 視頻的音樂片段。
為了確保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參與者在聆聽某些類型的音樂時確實確實體驗到相同的情感,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項確認實驗,他們旨在盡可能消除文化偏見。
分析中發現,許多音樂具有不同類別的主觀體驗,大多數的音樂都會出現一種主要的主觀體驗,例如,一些音樂能夠被高達89%的參與者標記為“激發/激勵”的類別,說明不同文化群體對于音樂的個體體驗具有相似性。
研究者認為,不同文化雖然對音樂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音樂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中保留了相似的主觀體驗和情感喚醒,志愿者在聽《Star-Spangled Banner》的時候,都同樣感覺到了 " 驕傲 ",即便他來自中國;電影《Psycho》中淋浴場景的配樂,也讓他們感到一陣 " 寒意 "。
動圖源自SOOGIF
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對于音樂的主觀體驗沒有離散型的情感特征,不同人群對音樂的體驗從是“愉快”到“歡樂”,從“悲傷”到“平靜”,從“恐懼”到“緊張”的漸變過程,這樣的研究結果也提示未來的研究者應將研究重點從離散的生理、神經的活動的表達模式轉移為連續性的生理、精神活動的表達模式。
當然,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提到,盡管音樂能夠給人帶來相同的情感反應,但是這些情感給人們帶來的究竟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總之,這項新研究為我們揭示了音樂能夠喚起這么多情感的奧秘,這或許能夠用于喚起某種情感的心理和精神治療,同時也有助于Spotify、網易云音樂等國內外音樂流媒體調整算法,以滿足客戶對音樂的渴望或調節情緒的需要。
論文標題:What music makes us feel: At least 13 dimensions organiz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music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作者:Alan S. Cowen, Xia Fang, Disa Sauter, Dacher Keltner
期刊:PNAS
發表時間:2020/01/06
數字識別碼: 10.1073/pnas.1910704117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