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怎樣種出特色?”今(30)日,午飯時間已經過了,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黨總支書記楊媚依舊在地里忙活……
近日,中宣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2019年“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先進事跡,重慶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黨總支書記楊媚被評為“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走進楊媚工作地,挖掘她為何將夢想扎根鄉村,做到拿出嫁妝錢建蔬菜大棚幫村民增收500余萬元的故事。
是農民的孩子
她報考農大將夢想扎根田野
“我是農民的孩子,讓鄉親們生活富起來,這是我的夢想和責任。”這是楊媚一直以來的追求。
2005年,楊媚不顧父母反對報考了農業大學選擇了農業專業。畢業后,又義無反顧回到農村,父母對她的選擇很不理解,別人家的孩子考大學都是為了躍出“農門”,只有她反而回來守著土堆堆過日子!
2011年7月,楊媚作為大學生村官來到了榮昌區最邊遠的鄉鎮之一吳家鎮雙流村,一干就是八年。
楊媚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父輩們辛苦的生活狀況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她扎根農村的動力源泉,“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讓鄉親們富起來,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為了實現夢想,高考時她選擇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大學畢業后又到農業企業實習了兩年,學習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全產業鏈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的知識。她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親朋好友的質疑,放棄了公司優厚待遇,來到了吳家鎮雙流村。
楊媚大膽嘗試流轉土地,探索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式,帶動群眾致富。八年來,每日穿梭在田間地頭、行走在農家院落,實踐著自己的夢想。
做土地的媳婦
她拿出嫁妝錢當村里啟動資金
“要讓鄉親們盡快先富起來。”楊媚來到村里后,第一件事就是謀劃特色產業發展。
楊媚走村串戶對全村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很多村民種蔬菜到市場上賣,但蔬菜季節性強,種植規模比較小,受氣候影響大,村民們收入不穩定,她心中萌發了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建蔬菜大棚,發展規模化蔬菜種植的想法。
面對啟動資金的難題,楊媚反復勸說父母,將自己的嫁妝和裝修新房的13萬元拿了出來,流轉土地6畝,建設了8個標準化蔬菜大棚。
沒錢請工人,這8個大棚從搭建、耕地、育苗、栽種、施肥、采摘,全是她自己完成。沒住的地方,自己動手搭了一個不到30平方米的窩棚,不通電、不通水,冬天棉被濕,夏天蒸桑拿。
早上天不亮干活,晚上凌晨2點還打著手電筒在大棚里摘黃瓜是常有的事。“那段日子特別苦,但想到要帶動群眾富起來,一咬牙也就挺過來了。”
近一年的辛苦努力,楊媚的大棚種植初顯成效。2012年3月,楊媚種的黃瓜開始采收,批發價3元多一斤,而村民的黃瓜才剛剛種下地。“村官的黃瓜賣了!”全村炸開了鍋,她的大棚每天都有人來看稀奇:“楊村官,這是什么品種,這么早就賣了,現在價格好喲!”“村官,我想拜你為師,跟你學技術!”
在楊媚的示范帶動下,2013年,50余戶村民陸續建起了近100畝蔬菜大棚,當年實現經濟收益150萬元。截至目前,雙流村有100余戶村民建了600余畝蔬菜大棚,每年可增收500余萬元。
成鄉親的老師
她無償傳授村民技術和管理
發展特色產業,農民最缺的是技術,最盼的是服務。楊媚在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種植管理等方面無償幫助群眾。
楊媚在村里設立了蔬菜種植技術宣傳展板,2012年5月開辦了第一期技術培訓班,為村民免費講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此外,她還手把手教授農戶如何嫁接蔬菜。“我喜歡村民叫我楊老師。”楊媚說,為了精準指導群眾,她把“農業課堂”搬到了大棚里,把自己的經營理念傳授給村民,每天到村民的大棚里指導。
高效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群眾精準識別難、本地規模購買難,楊媚自己掏錢從外地統一購回,放在村辦公室,讓村民免費領取。
2013年,在楊媚的奔走聯系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雙流村聯合本地科研院成立了蔬菜科技專家大院和田間學校,組建了一支專家團隊,免費開展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
截至2018年底,專家大院開展培訓60場,培訓村民4000余人次,推廣使用嫁接育苗技術培育嫁接苗200萬株以上,栽培嫁接苗1000余畝;推廣使用膜下滴灌技術500余畝,穴盤育苗技術100余畝,推廣使用吊繩栽培技術600畝,節約種植成本100余萬元。
楊媚還利用自己的50余畝基地,搞起了育苗場和試驗田,每當新品種試種成功,就在全村推廣種植。村民們說:“有她這個專家在村里,我們心里踏實。”
當小村的“房子”
她要讓村民有幸福感安全感
2013年,楊媚當選村黨總支書記。為了讓村民們抱團發展,2014年初,楊媚著手組建專業合作社。
一開始,大家對合作社并不待見,只有不到30人參加。為了讓大家感受合作才能共贏,她多方奔走與廠家聯系統購復合肥,同樣的肥料比市場上便宜15%,還爭取到項目資金,為村民免費發放粘蟲黃板和生物農藥。
一周后,還沒到上班時間,楊媚就接到村干部的電話:“楊書記,你快點來呀!我們辦公室被圍堵了!”當她急急忙忙趕到村委會,一堆人把她圍住了,“楊書記,我們要加入合作社!”“楊書記,要給我個名額喲!”
在合作社提供的物資統購服務中,每年為村民統購化肥400余噸,農膜500余件,為村民節約成本近30萬元。
2015年,雙流村村支兩委在楊媚的帶領下,建立了蔬菜產地交易市場,制定生產標準,提升品質,注冊蔬菜商標,獲得綠色蔬菜認證,同品質的蔬菜一個價,爭取到價格話語權,保障了種植戶的收益。
2017年,楊媚利用榮昌區發展村級集體建設試點項目的契機,率先在雙流村建立產業發展協會、股份制合作社和農產品銷售公司3個平臺。2018年3個平臺開始盈利,產業經濟發展協會開展資金互助服務72萬元,股份合作社開展土地代耕服務1200余畝。農產品銷售公司購買物流車2輛,建立冷庫660立方米,每年統一銷售蓮花白、黃瓜等蔬菜1000余噸,實現集體經濟盈利近20萬元。
如今,村民們富裕了,楊媚又開始圍繞村民關心的問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治理和綠化植樹,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讓村民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免責聲明】上游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或“上游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游新聞聯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