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不僅窮,而且國土形狀尷尬。
雖然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超過了88萬平方公里,在世界233個國家和地區中并不算小,但因為英國殖民者的人為劃分,巴基斯坦國土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在東西方向上的縱深只有幾百公里。
而對于平均每天活動8小時,移動距離超過150公里的蝗群而言,這樣的縱深不用一個星期便可輕松跨越,根本就難以組織有效的防御,更難以將其徹底消滅在國土之上。
再加上巴基斯坦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總體落后,應對蝗災能力不足,所以本次25年一遇的東非蝗災能夠橫掃巴基斯坦并入侵印度,實在不足為奇。
那么面對深陷蝗災中的“小鐵”,我們應該怎么援助,才能幫助巴基斯坦將蝗群消滅在國土之上甚至拒蝗群于國門之外呢?
靜夜史認為當前最要緊的不是應對本次蝗災,因為本次蝗災在掃蕩了巴基斯坦之后,已經開始流向印度,令痛不欲生的印度不得不拉下老臉向巴基斯坦求和。
而這批超過3600億只的蝗群即便再厲害,因為其壽命只有3~6個月,所以他們大概率會全部進入印度并橫穿南亞次大陸最終在中南半島消亡,巴基斯坦最應該防范的,是后續的蝗群。
因為沙漠蝗蟲雖然壽命只有幾個月,但平均每年卻能繁殖2~5代,這意味著他們從非洲出發時,已經在當地完成產卵。待到四月山花浪漫時,新一批蝗群將再度在非洲形成并向南亞次大陸方向移動。
一般而言,沙漠蝗蟲適宜生存在地表植被覆蓋率小于50%的環境,并在濕度為10%~20%的土壤中產卵。因為從紅海西岸的東非,到阿拉伯半島、伊朗南部以及南亞次大陸西北基本都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地表盛行熱帶沙漠氣候,這為東非蝗群的一路向東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雖然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區域屬熱帶季風氣候,但由于此時正值冬季,也就是干季,其環境也有利于蝗蟲的生存,所以東非蝗群才能橫穿巴基斯坦進入印度。
而一旦夏季也就是雨季到來,印度中東部地區將不適合蝗群生存,因此蝗群除向北部的中亞移動甚至進入新疆,更有可能聚集在較為干旱的印巴南部邊境。
而因為蝗蟲數量每增加一代,其數量將增長10~16倍,因此巴基斯坦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沙漠蝗群飛躍的最大高度為海拔2000米,而自古以來巴基斯坦西部就沒有超過這個高度的山脈或高原,這使得巴基斯坦根本就擋不住自西向東的入侵者,包括沙漠蝗蟲。
在這樣的情況下,抗蝗援巴不僅要對癥下藥,更要防患于未然。
而在靜夜史看來,我們的援助方式包括以下幾種:
1、建立高效防控體系
從我們建國30年來滅蝗戰爭得勝利經驗來看,建立一套高效的防控體系至關重要。
當年的我們得益于蘇聯的慷慨援助,今天的我們也可以如法炮制,甚至可以利用鄰國的地利優勢進行聯防聯控,將巴基斯坦納入我們的農業衛星監測范圍。
針對蝗群基本來自西部的情況,可在國土西部以及容易爆發蝗災的沿海地區建立觀測站,并根據沙漠蝗蟲的繁殖特征進行殺蟲卵等對癥下藥的操作,將預防做在前面。
2、增強技術滅蝗力量
面對遮天蔽日的蝗群,僅靠人民群眾的捕打明顯是不夠的,藥械尤其是飛機滅蝗就至關重要。
而事實上巴基斯坦方面也是這樣做的,但農業飛機不僅不足,還墜毀了一架。
所以作為最高效的滅蝗方式,當前的我們最要緊的是進行農藥和農業飛機等技術支持,畢竟這是和大規?;热褐苯訉沟奈淦?,也直接決定滅蝗戰役的成敗。
3、注重生物滅蝗方式
雖然我們有空運3萬只浙江鴨子到新疆滅蝗的經典戰例,但巴基斯坦作為東非蝗群的正面,其鋪天蓋地的陣勢就是30萬只鴨子一起上都無法“留住”它們。
所以,生物治蝗應主要體現在植物方面,比如改善巴基斯坦植被,大量種植大豆、果樹以及苜蓿等蝗蟲不吃的植被。
同時,為了盡可能減少甚至杜絕蝗蟲產卵,應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提高蝗災易發區的植被覆蓋率。不過從巴基斯坦水源受印度影響甚至被挾制的尷尬局面,植樹造林能否成功不得而知。
概括起來,巴基斯坦作為蝗災易發區,不僅容易受到東非蝗災等外來蝗群影響,更容易被本地的蝗災折磨,所以巴基斯坦的滅蝗戰爭應該標本兼治、預防為主,短期與長遠相結合。
而對于這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雖然巴基斯坦有沙特等金主的一擲千金,但在技術條件力不從心,因此我們需要提供的,是包含農業飛機、農藥在內的技術支持。
當然,巴基斯坦滅蝗的成功,還需要鄰國印度的支持,包括水庫建設方面。不過從蝗災來襲才臨時抱佛腳地低三下四的求和操作來看,這個國家似乎并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巴基斯坦滅蝗于巴基斯坦乃至拒蝗于國門之外的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