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4年,大唐江山正從戰后的滿目瘡瘦走向新生。
武士彟此時擔任了揚州都督,兼任長史。中年喪妻亡子的沉痛此時已經去,不知不覺中,新娶的漢室名宦士族后代楊氏女,自唐高祖李淵說媒聯姻續弦,也已四年。
續婚之后,很快就與楊氏便生一女嬰。如今,妻子楊氏又十月懷胎,到了一朝分娩的生產期。正是春天時分,使他感到有些美中不足的是生個男孩的希望已在眼前破碎,又是一個女孩!
武士彟滿心想借楊氏的貴族血統,為自己生個有根基的貴公子,以子承父業。而楊氏也盼生個兒子,因為自己已經44歲,膝下無子,此時,她虛弱的身體擁住夫君飲泣不止。
隨楊氏陪嫁來的奶媽趙氏,是個極精明的女人,精心地護理著孩子,喂水喂奶,使小女嬰健壯成長。不滿周歲,便學會走路,嬉鬧笑叫,無憂無慮。奶媽趙氏為了安慰武氏夫婦,特地私下為女孩做了一身可體的男孩衣服,使明眉風目、大臉寬額的孩子更加可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氏夫婦看著天真爛漫的孩子,郁積在心頭的愁云,也舒散開來。一晃兩年,活潑可愛的孩子仍未起名,武士彟不免有些焦急。
這一日,他偶然拿起孔子的《論語》,剛一翻開,正是《泰伯》篇,“惟天為大,惟堯則之”一語映入雙眼。他看見孔子說只有天最大,而堯才能效法于天,愛女既有天命,何不以此命名。于是,“則天”便成了孩子的名字。
武士彟與其妻楊牡丹對則天進行了特殊的教育,專門請詩學、音律、禮儀方面的先生為其教習。但是,當李世民玄武門政變成功以后,他的身體越來越差,竟病色滿面了。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將他欽調至荊州任都督之職。
貞觀五年(631年),太宗詔令武士彟任荊峽朗岳果松七州諸軍事、荊州都督。
次年春天,武士彟辭別利州父老,攜全家到了荊州。荊州都督任上,次女武則天的美貌才學,一時間傳揚開去,越傳越邪,越傳越遠,普通百姓、同朝為官的,莫不知曉。
荊州(現在的湖北江陵)地處長江中游,屬長江重鎮。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利盡南海,北據漢沔。”
唐初,經過戰亂之后的荊州,雖已顯得平靜,但“人多剽悍”,實屬難治。武士彟到任以后,嚴懲貪殘,省刑約法,傳播“禮儀”,勸課農桑。
貞觀六年天旱,武士彟親往長沙寺迎阿育王像,祈雨行道七日,果然天降大雨。《攀龍臺碑》和《荊州府志》卷二八《祠祀·寺觀·長沙寺》均有記載。
天降瑞雨,并不是武士彟對佛的虔誠,也不是阿育王的法力。但武士彟能在大旱傷稼之際祈雨七日,在當時深得民心。
由于政績顯著,太宗特下敕褒獎:
“公比潔冬水,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懷惠。善政所暨,祥祉屢臻。白狼見于郊垌,嘉禾生于垅畝。其感應如此。”
楊牡丹在荊州期間依然出入寺院,游覽名勝古跡。武則天當皇帝之后,凡是她與母親到過的地方都有傳說。荊州必然也有她們母女涉足的痕跡,甚至在靠近太平洋北部的欽州,都有關于他們的傳說。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志異門》中記載:
“廣右人言武后母本欽州人。今皆祀武后也。”
可見,在欽州當初奉祀的是母女倆,后來只祠武則天一人,則是因為她當了女皇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