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響
鄧紹根
【內容摘要】1912年董顯光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拉開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序幕。民國新聞界不斷塑造起其歷史悠久、設備齊全、課程流行、學術重鎮等良好媒介形象,吸引了28名中國留學生前往該院學習新聞學;同時,該院先后派遣13名美籍師生前往民國新聞界傳經送寶,創辦燕京大學新聞學系和中央政治大學新聞學院,雙方交流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為民國新聞界培養新聞人才,促進了中國新聞教育事業、新聞學術研究和新聞業的發展,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感情和友誼。
【關鍵詞】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民國新聞界 交流合作 影響
美國對民國新聞教育和的興起和發展影響深遠。有學者指出:“中國的早期新聞教育與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關系密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對中國新聞教育也產生過重要影響。”1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者們多注意于密蘇里新聞學院對中國新聞教育的研究,而沒有探析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筆者查閱了專門記載哥倫比亞大學與近代中國關系的專著《哥大與現代中國》和《教育交流與社會變遷:哥倫比亞大學與現代中國教育》,均未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的記載;中國留學生權威工具書《中國留學生大辭典介紹了23名學習新聞學的中國留學生,僅有董顯光、汪英賓、趙敏恒、張似旭、馮錫良等五人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史實有較大出入。因此,梳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的歷史軌跡,分析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對民國新聞業影響和成效,對于深化中國新聞教育史研究和推動中美新聞交流合作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形象塑造: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在民國新聞界的媒體呈現
哥倫比亞大學同中國關系頗深,它是最早接受中國留學生的美國大學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籌備時期就被中國新聞界所關注。1904年1月,美國傳教士林樂知在《萬國公報》發表《報學專科之創立》一文報道了普利策捐資二百萬美元創設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消息,并詳細介紹新聞學課程設置情況。21912年9月30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正式成立,中國留學生董顯光立即申請入學,成為該院首屆學生之一,標志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大幕拉開。在民國新聞界中,上海《申報》較早關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1914年4月3日,《申報》簡單提及普利策捐資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紐約亦有一新聞大學富翁卜勒生君捐入三百萬金元作為學款。該校辦理亦有成效。”3據初步統計:從1914年4月《申報》報道到1948年11月《報學雜志》的介紹,中國報刊書籍先后有18次刊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情況,主要內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普利策捐資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過程。這是多數記載涉及的基本史實,也有些書報僅提到該內容,如《記紐約世界報》(《東方雜志》第15卷第9號)、任白濤《應用新聞學》、《新聞職業與大學教育》(《報展紀念刊》)、《初期的報學教育》(《報學雜志》第1卷第4期)等。
第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課程變化情況。1916年3月,朱元善在《美國各大學之新聞科》寫道:“可倫比亞大學之科目其時間分配,則購讀法德新聞三時間,自然科學之歷史及原理三時間,近代歐洲史四時間,新聞研究三時間,記實采集與原稿紙修制三時間,近代歐洲文學三時間,統計學一時半,特別講義一時間,特別訪問與報告三時間,編輯及整理原稿四時間,新聞史三時間,置重于誹毀之法律原論三時間。”41929年4月,戈公振在《報學月刊》發表《新聞教育之目的》一文再次介紹其課程情況,“前后共有四年的研究,前二年是注意普通教育,后二年是專門教育。……后二年的課程是什么呢?第一年有三點鐘講通信法,并且有實地練習,講義是本埠新聞的形式,教授做編輯主任,學生做編輯員,練習的材料就是城內每天發生的新聞。第二年有六點鐘是政治和商業新聞的編輯,有三點鐘是心理學,就是讀報的興趣在什么地方,同時前二年的功課,還要繼續讀下去,使得更為完全。第四年課程是注重實地練習,如通信法編輯法,如電報的編輯,標題的作法,短評的寫法和通信社對于電報的處置方法,以外還有報紙歷史,戲劇批評,書籍評論和星期增刊等。”51946年5月,《申報》刊登《美國新聞教育》一文列出了報社管理、報紙出版、新聞法規、新聞倫理學,新聞學史、報章文學等課程。
第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改革發展情況。《美國新聞教育》一文介紹該學院實施研究生教育改革情況,“1935年,院長卡爾·亞更曼(Carl W。Ackerman)使它成為一個正式的學校,入學資格須大學畢業,畢業時可獲得碩士學位。”68月11日,《申報》報道: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將成立美國新聞學社,“申請入學者已超過空額”7。9月,《京滬報》報道說:美國新聞學社“不要學分,也不要考試,每年招收150名學生,希望全國各地的新聞記者來這里作研究工作”,預言它“將在美國新聞教育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81947年8月,儲玉坤闡明該院改革原因,“現任院長為亞更曼,他看到新聞學理論的空虛,認為只要一年的功夫,就可以學習完畢,但是新聞記者最重要的條件,乃在常識豐富,所以研究院招收大學畢業的學生,教他們在一年之內將所有新聞學理淪,學習完畢,即可獻身報界了。”91948年11月,陳裕清在《新型的新聞教育——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國新聞學社》一文中介紹了1946年哥大新聞學院的美國新聞學社學習研究情況,“以討論、講習與研究的方式,予新聞從業員以獲得新的新聞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新的方法”,其目的“予在業的新聞記者,以聚首研究的機會,使彼此能夠探討工作上的技術與當前政治經濟及社會各種問題,從而改進美國的報紙。”10
通過書籍報刊的記載和報道,民國新聞界中塑造起良好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媒體形象。其一,歷史悠久。北大校長蔡元培《新聞學·序》中寫道:“自美國新聞家Joseph Pulitzer君創設新聞學校于哥倫比亞大學,而各大學之特設新聞科者,亦所在多有。”11新聞學者袁昶超則認為:“世界人士之倡導在大學設立報學院的,原應以普列莎為其創始。”12其二,美國設備最齊全的新聞學院之一。“州立大學中,新聞研究所設備最大者,首推密梭立、哥倫比亞、諾路萬等。”13其三,世界新聞學研究重鎮。戈公振認為:“美國哥侖比亞(Columbia),威斯康新(Wisconsin)等大學,夙為研究報學之最高學府。”14有人稱贊它是“世界研究新聞學的嚆矢”15其四,課程與時俱進,“在美國最新而最流行的要算哥倫比亞大學的課程”16;其五,美國最好的新聞學院。“可倫比亞大學之新聞科,最為代表的學校已經世人所公認”17,“哥倫比亞的普立遮新聞學院現在仍是最好的一個學院。”18
通過對其良好的媒體形象塑造,民國新聞學者認識到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并駕齊驅的地位。儲玉坤認為:“惟國人所知者,一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學院,另是密蘇里新聞學院。”19黃天鵬則對兩者不同的教育特色具有明確的認識,“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學院的特色即在有新聞紙制作的實習科”,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著重養成優秀的訪員與編輯人。”20民國新聞界塑造起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良好的媒體形象,推動了中國學子紛紛自東徂西,前往該學院留學,使之逐漸成為民國學生留學美國學習新聞學的重鎮。
二、自東徂西: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中國學生
哥倫比亞大學是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因名師眾多、學科齊全、資料豐富、學術氛圍良好,中國留學生趨之若鶩。據1911年7月13日《申報》評論說:“中國學生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者,以今年為最多。其畢業得學位者,尤以今年為最盛,”21中國留學生3人獲得博士學位,6人獲得碩士學位,3人獲得學士學位。據美國學者史黛西·比勒《中國留美學生史》統計,1854-1953年授予中國學生學位最多的美國大專院校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以授予中國學生1834個學位名列榜首。22從1912年董顯光開啟中國學生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大門后,中國學子前往該院學習新聞學,攻讀新聞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期間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中國留學生28人。
董顯光之后,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中國學生是鄺煦堃。1909年,他有幸成為第一批庚款留學生之一,首入美國安德孚學校,再進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期間出任《普林斯頓人日報》編輯。1914年獲得文學士學位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1916年畢業獲得新聞學位。中國留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獲得學歷較高,除董顯光肄業及早期庚款留學生僅獲得學士學位外,均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這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自1935年改為研究生教育密切相關。民國時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28名中國留學生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庚款留學生,如鄺煦堃、張耀祥、劉師舜、王國鈞、張似旭等5人。按照1921年《清華官費留美生各科人數分配一覽表》記載:4人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分別是鄺煦堃、張耀祥、劉師舜 、王國鈞(伯衡)。23但查閱該院校友錄,畢業生名單僅有鄺煦堃(kwong Hsu Kung)一人,未見張耀祥、劉師舜、王國鈞三人,卻另有張似旭(Samuel H Chang)在列。結合三人歸國后職業生涯考察,他們有可能在該院留學,但未畢業就轉學他校學習。
第二部分是沿著董顯光道路,在密蘇里新聞學院留學后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進修或攻讀碩士學位,如汪英賓、張繼英、趙敏恒、梁滿星、李如桐、馮錫良等6人。其中原因,喬志高曾分析說:“一來因為基金充足,二來位處紐約大都會,郊游較廣,畢業生中在報界成名者人數較多。反之,米蘇里的學生往往來其紅白二校園中,大半是身披黃皮黃褂的農人子弟,從新聞學院畢業生出來多數在本州致力農村新聞事業。”24
第三部分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公派留學生,如Natalie Henry(中文名待考)、徐大春、洪愛梅、麥文紹、王世鋮、宋顯勇等。1941年畢業生Natalie Henry曾因表現優異,獲得卡伯特獎學金,被派往拉丁美洲考察新聞業,成為該院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生。25據《旅美中國同學錄》記載:徐大春、洪愛梅、麥文紹、王世鋮、宋顯勇等四人于1943-1945年留學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26
第四部分是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畢業生。他們由國民黨中宣部國際宣傳處選拔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攻讀新聞學碩士。據記載:先后有10人,分別是彭務勤、李惠苓、周森鏞、張鴻增、劉士雍、殷珊姑、汪樁寶、高克芳、王昌煦、余夢燕等10人。27
中國留學生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作為學習新聞學重鎮,除了該院在中國的良好媒介形象以及其新聞學優勢外,與其地處紐約有密切關系。喬治高曾分析說:“在人材方面所聘教授都是知名之士,每科每系皆夸有幾位世界學術權威。”“哥大基金豐富,在物質方面也規模宏大,校舍完備。”“負笈哥大學生所能享受,而為美國其他各校所不能供給的,就是紐約全城的教育意義。”28 民國新聞界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中國留學生比較關注。如《申報》曾圖文并茂地報道汪英賓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碩士學位消息,“汪英賓君于1922年赴美……;期年即得新聞科學士位,改赴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院,繼續研究新聞學,于今夏畢業,得新聞學碩士位。……授新聞學碩士學位予中國學生者,實以汪君為嚆矢。”29
三、自西徂東:前往中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
在中國學生前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留學同時,據不完全統計,先后有13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前往民國新聞界建功立業。有些人采寫新聞向世界報道中國;有些人則創辦新聞教育機構,支持中國新聞教育事業的發展。
董顯光同班同學亞更曼(Carl W。 Ackerman)是第一個前往中國工作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1913年畢業后,他出任美聯社記者。1915-1917年,出任美聯社駐德、英記者。1918-1919年,改任《紐約時報》駐遠東記者,負責采訪西伯利亞、中國和日本新聞。1931年,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從此他與中國關系更加密切。
第二位是白瑞華(Roswell Sessoms Britton)。1923年6月,他獲得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碩士學位后,他接受教會派遣前往燕京大學任教。是月,燕京大學行政委員會通過決議:“校長建議成立一個委員會,籌備建立新聞學系。……推薦任命白瑞華(R。C。 Britton)碩士從1924-1925學年開始為新聞學系講師。”301924年暑假,燕京大學公布1924-1925年簡章,介紹新聞學系師資和課程情況。三門新聞學主干課程,兩門由白瑞華負責,分別是新聞報道和新聞史。1924年秋,白瑞華抵達燕大,任新聞學講師兼主任,籌建新聞學系,開展新聞教學工作。一直到1926年10月,“鑒于白瑞華夫人的健康問題和新聞學系的經費狀況”31,燕大批準他返美休假。1928年,白瑞華年假結束,未返回燕大新聞學系任教。
此后,1924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生肯尼迪先生(Mr。Kennedy)前往中國,在上海美國學校任教,兼任世界新聞社駐華特派記者。1927年4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后,一路攻城拔寨,順利攻克南京,引起國際輿論關注,詆毀國民革命軍故意屠殺排除外國人。他深“特至寧調查真相”,“證明殺害外人非黨軍所為,滬上各外報所載都非真相”,積極為國民軍辯護,“國民軍北伐以來,所到城市,從未有此排外暴動,即此可證明排外非國民軍之政策。”32他的客觀報道,維護了北伐軍聲譽。此后還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校友來華,如1928年畢業生Dana Paul Todd曾于1941年隨美國海軍來到上海觀訪。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積極支持中國抗戰,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成立中國處,正式開展對華文化關系項目。1942年底,董顯光赴美訪問。他請求美國國務院派遣一個包括一個攝影和電影專家,一個新聞編輯,一個特寫記者和一個廣播節目專家的四名專家小組來華協助中宣部對外宣傳工作,提升中美兩國外交關系。1943年3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幫助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招募四名赴華新聞專家,他們分別是:明尼阿波里斯市WCCO電臺的播音員喬治·戈里姆(George H.Grim)、特寫作家法蘭克·布切納(Frank T.Buchner)、《紐約世界電訊報》本埠新聞編輯弗洛伊德·泰勒(Floyd Taylor)和《紐約時報》攝影記者喬治·亞歷山大森(George Alexanderson)。33其中,喬治·戈里姆和法蘭克·布切納兩人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校友。
訪美期間,董顯光重返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拜訪亞更曼院長,尋求他對中國新聞人才培養計劃的支持。1943年3月29日,布特勒校長正式批準“在重慶建立一所中國新聞研究生教育學院”計劃。亞更曼首先聘請該院教授克羅斯(Harold L。Cross),然后招聘了三名校友,分別是:衛理公會主辦的《世界觀察》月刊(World Outlook)助理編輯貝克爾(Richard T。 Baker)、紐約州霍內爾市《晚論壇》報執行編輯德勞雷(Anthony T。 Dralle)、哥倫比亞州WIS電臺新聞編輯兼廣播節目監制羅吉斯(Floyd D。 Rodgers)。
1943年9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六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云集重慶。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資助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成立后,董顯光任院長,曾虛白任副院長,克羅斯教授為教務長。該院制定訓練課程分四期,每三個月為一期。研究院訓練方法和課程,完全仿照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學方法。大半課程為美國教師承擔,如新聞采訪、編輯、寫作等新聞實踐訓練課程。他們用英文講課,學生用英文記筆記,采訪后用英文寫稿。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等課程,理論講授不多,邊講邊做,主要由學生創辦英文周刊《重慶新聞》作為實習報紙,以獲取新聞實踐經驗。1944年8月,教務長克羅斯教授返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派遣吉爾伯特(Rodney Gilbert)教授來華接替他工作。與他同來的還有兩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助教,即《克利夫蘭正直者報》駐華盛頓記者安德魯(Steffan Andrews)和羅伯特·亞更曼(Robert V。Ackerman)。一時,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工作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就多達6人。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美籍師生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工作期間,亞更曼院長第二次訪問中國。1945年3月28日,為了將國際新聞自由運動推向世界各國。他作為美國報紙編輯協會代表團代表抵達重慶。他同中國新聞學會進行座談,介紹國際新聞自由運動興起經過,說明其發展意義。3月31日,他參觀中央政治學校,與新聞學系60余名師生進行座談。4月9日,他再次前往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鼓勵學員認真苦干,忠實報道,“彼深信苦干為使人成功之重大因素,故勉勵學員學生必忠實于新聞工作,苦練力行。”34
四、成效顯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對民國新聞界的影響
從1912年董顯光揭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序幕開始,民國新聞界不斷塑造起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歷史悠久、設備齊全、課程流行、學術重鎮等最好新聞學院形象,推動了28名中國留學生前往該院學習新聞學,學成歸國后在民國新聞界建功立業;同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先后有13名美籍師生前往民國新聞界傳經送寶,推動了民國新聞事業發展,對民國新聞界產生了積極影響。其成效具體表現在四方面:
其一,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促進了民國新聞教育發展。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先后派遣13名校友前往民國新聞界傳經送寶,其中有8人在中國新聞教育機構從事新聞教學活動。1924年,白瑞華作為首任系主任不僅負責創辦燕京大學新聞學系,而且承擔起新聞主干課程教學。他為燕大新聞學系的興起具有開創之功。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新聞教育陷于低谷。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提供資金和教材,先后派出Harold L。Cross(葛海樂)教授、Anthony T。 Drall(莊同禮,36J)碩士、Floyd D。 Rodgers(羅吉斯,36J)碩士、Richard T。 Baker(貝克爾,37J)碩士、Rodney Gilber(甘露德)教授、Plain Dealer(斯蒂芬·安德魯,40J)碩士、Robert V。Ackerman(羅伯特·亞更曼,41J)等七名教師抵達中國,在重慶創辦起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成為國民黨新聞學教育的“最高學府”35。他們在華傳播和實踐哥倫比亞大學新聞新聞教育模式,為中國新聞教育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他們為中國新聞研究生教育探索了嚴格的招生條件和考試制度,提升了中國新聞教育層次。36
其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為民國新聞界培養了大批新聞人才。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期間,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直接為民國新聞界培養了28人,成為中國人留學美國學習新聞學的重鎮。他們前往該院留學或進修,學習新聞學,提高新聞素養,鍛煉新聞技能,回國后在中國新聞界建功立業,如董顯光、汪英賓、趙敏恒、張似旭、馮錫良等。此外,1943-1945年,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在重慶創辦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招收兩屆學員,間接為民國新聞界培養了57名國際新聞高級人才。第一屆學員30人,分別是:談金裕、池富仁、李炳泰、 張潯、歐陽美生、賀叔琥、蔡耀年、周森鏞、王昌煦、張淑芳、余夢燕、張鴻增、李惠苓、袁孟晉、汪樁寶、陸秋濤、殷珊姑、凌崇熙、劉士雍、周慶陶、沈昌瑞、彭務勤、王晉華、史悠鑫、高克芳、葛思恩、曾紀培等;第二屆27人,分別是周家偺、李榮倫、張濟輝、程溯中、黎潔泉、蕭敏怡、譚英俊、王洪鈞、朱志澄、陳浩、王汝舟、陳祖潤、王章麟、莫如儉、朱家恢、吳存亞、陸子明、陳冬、李士魁、萬叔寅、馬大任、王作民、段連成、蘇明璇、劉樁年、葉曉崇等。37
其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促進了民國新聞學術研究的發展。1924年6月,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中國留學生汪英賓撰寫碩士論文The Rise of Native Press in China(今譯《中國報刊的興起》)獲得該院教師的高度認可,經院長坎利夫(J。W。Cunliffe)推薦出版,成為第一本國人自撰的中國新聞史英文著作。當時《申報》特別推薦說:“汪君此次碩士論文題為《中國新聞史》,甚得該科敎務長贊許,特為作一序文,并促其付印成書以備世人參考。”38該書將中國新聞史分為官報、外報、中國本土報刊、現代報刊(1911年以后)四個時期,成為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借鑒的重要學術成果。有學者認為:《中國報刊的興起》一書的出版,標志中國新聞史的學科發展,躍入一個新的階段。39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校友白瑞華返美后,于1933年出版中國新聞史英文專著The Chines priodical Press(《中國報紙,1800-1912》)。他充分利用早期報刊的一手材料和《中國報學史》的相關知識,考證并擴展了戈公振的相關研究,成為外國人研究中國新聞史權威著作。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校友撰寫的兩本中國新聞史英文著作的出版,極大地向西方世界傳播了中國新聞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推動了中國新聞學術研究的發展。
其四,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促進了民國新聞業的向前發展。隨著雙方交流合作的深入發展,美國新聞理念和業務模式不斷引進。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普利策獎(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和新聞)就受到民國新聞界的關注和借鑒。如1936年1月,復旦大學出版世界報紙展覽會紀念刊《報展》,刊登《美國諷刺畫家獲新聞獎金》報道了1932年度普利策獎名單。1940年代報道逐漸增多,如《美報人之榮譽 為揭發工人組織黑暗 培格勒獲普立滋獎金》(《中央日報》1941年5月7日)、《普立則獎金》(《東方雜志》1943年8月第39卷第13號)、《普利查獎金 美新聞界得主》(《中央日報》1947年5月7日)、《美記者潑雷斯臺獲新聞獎金》(《申報》1949年5月4日)等。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頒發普利策獎,為民國新聞界提供了經驗借鑒。1936年,《大公報》副刊編輯蕭乾負責舉行全國征文十周年紀念活動。他向總經理胡政之建議,仿照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普利策獎的做法,設立了1000元的大公報文藝獎金,在全國公開出版的文藝作品中評出一至三件獲獎作品。
總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與的交流合作,推動了中美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友誼。1931年5月22日,天津《大公報》一萬號發行之際,哥倫比亞大學巴特勒校長特意發來賀信,“每年貴國負笈來此之士,以數十計,在今日中國思想界與實行界領袖中,頗多蔽校同門,吾人對于中國人民能根據秩序、安全域進步諸端,以奠定文明基礎,積褒歡迎。”40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政府開展對華文化關系項目,通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選派四名新聞專家(包括兩名該院校友)赴華支持中國新聞宣傳工作,為宣傳抗戰做出積極貢獻。特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先后派遣師資七人在重慶建立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培養了57名國際新聞高級人才,為宣傳抗戰和爭取盟國支持,做出了優異業績。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亞更曼院長在總結報告中稱贊:“這項國務院文化合作項目的主流無疑是中美間的合作友好愿望。重慶學院的學生們極大地推進了這種良好祝愿與友誼。”41美國助理國務卿郝蘭德。肖(G。Howland Shaw)則認為:“美國受中國政府的邀請參與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的建立與管理,對于戰時與戰后關鍵時期兩國的文化合作將起到巨大作用。”42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與民國新聞界交流合作形成的歷史友誼傳承至今,對當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注釋:
〔1〕陳昌鳳:《中美新聞教育傳承與流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第62頁。
〔2〕林樂知:《報學專科之創立》,《萬國公報》第36本第180冊,臺灣華文書局1968年,第22315頁。
〔3〕《太平洋東西岸之新聞家大歡宴》,《申報》,1914年4月3日。
〔4〕〔17〕朱元善:《美國各大學之新聞科》,《環球》1916年第1卷第3期,第54、55頁。
〔5〕〔16〕戈公振:《新聞教育之目的》,《報學月刊》第1卷第2期,第49、50頁。
〔6〕〔18〕美國新聞處:《美國新聞教育》,《申報》,1946年5月9日。
〔7〕《報紙研究班,今夏哥倫比亞大學開辦》,《申報》,1946年8月11日。
〔8〕《美國新聞學院今年九月設立》,《京滬報》,1946年9月10日。
〔9〕〔19〕儲玉坤:《今日之中國新聞教育》,《讀書通訊》第138期,第5、5頁。
〔10〕陳裕清:《新型的新聞教育: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的美國新聞學社》,《報學雜志》第5期,第38頁。
〔11〕徐寶璜著,肖東發、鄧紹根編:《徐寶璜新聞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第41頁。
〔12〕袁昶超:《初期的報學教育》,《報學雜志》第1卷第4期,第17頁。
〔13〕鮑振青:《歐美之新聞教育概況》,《坦途》1927年第3期,第2頁。
〔14〕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年,第209頁。
〔15〕張君良:《新聞教育機關與報業協作》,《報學季刊》創刊號,第82頁。
〔20〕黃天鵬:《新聞記者之教育》,《新學生》第1卷第5期,第169頁。
〔21〕《中國留美學生畢業紀盛》,《申報》,1911年7月13日。
〔22〕史黛西·比勒著,劉艷等譯《中國留美學生史》,三聯書店2010年,第433頁。
〔23〕清華學校編:《清華官費留美生各科人數分配一覽表》,《清華周刊》十周年紀念號,第317頁。
〔24〕喬志高:《米蘇里新聞學院》,《宇宙風》第46期,1937年8月,第493頁。
〔25〕Carl W。 Ackerman。Report of the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for the academic year eding june 30,1941。Columbia University。p11。
〔26〕孟浩:《旅美中國同學錄》,紐約中國出版社1945年,前言第8頁。
〔27〕Heinz-Dietrich Fischer。Education in Journalism:the 75 anniversary of Joseph Pulitzer’s idea at Columbia Univ(1904-1979)。Studienverlag Dr。N。Brockmeyer,1980。p319。
〔28〕喬志高:《哥倫比亞大學》,《宇宙風》第47期,第365頁。
〔29〕〔38〕《汪英賓君之榮譽》,《申報》,1924年7月16日。
〔30〕燕京大學行政委員會會議記錄(1921-5),北京大學檔案館,燕京大學檔案YJ1921001。
〔31〕燕京大學行政委員會會議記錄,北京大學檔案館,燕京大學檔案YJ1926002。
〔32〕《美人關于寧案之公正報告》,《申報》,1927年4月29日。
〔33〕James Boylan。Pulitzer's school:ColumbiaUniversity's School of Journalism, 1903-2003。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p96。
〔34〕《新聞學院第二期畢業禮》,《中央日報》,1945年6月30日。
〔35〕方漢奇等主編:《中國新聞學之最》,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364頁。
〔36〕鄧紹根:《艱難的起步:民國時期新聞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實踐》,《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2期,第154頁。
〔37〕〔41〕〔42〕Carl W。 Ackerman。Report of the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on the Chinese Post-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March,1943-August,1945。Columbia University。p24,12,5。
〔39〕寧樹藩:《寧樹藩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45頁。
〔40〕《謹祝繁榮盛大》,《大公報》,1931年5月22日。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