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想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一定會把眼前的那鍋肉給砸了。
那些在武漢華南海鮮賣野生動物的老板們,估計只會乖乖的賣海鮮,把籠子里小動物放歸自然。
還有之前在網(wǎng)上發(fā)過自己吃蝙蝠視頻的那個妹子可能根本不會赴那個局,絕不會走進那家飯店的門。
可惜,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空間里,時間只能往前,不能退后。
于是,這一次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得不為那小部分人的行為付出的代價。
一、本次病毒的中間宿主
前兩天看到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分析了1000多分宏基因樣品之后,發(fā)現(xiàn)穿山甲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的中間宿主。
在這篇報道中說,穿山甲中分離的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但國際權(quán)威科學(xué)家表示,需要更多證據(jù)證明。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fā)后,我們起初都把矛頭指向蝙蝠,確實病毒的起源是在蝙蝠身上。
在昨天的央視新聞里,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教授陳煥春還告訴大家:“當(dāng)今人類78%的傳染病都和野生動物有關(guān),或者說是來源于野生動物。”
他勸大家盡量少養(yǎng)野生動物,更不能吃!
二、什么是病毒的宿主?
只是這個病毒是如何從蝙蝠身上傳到人身上的呢?那這個中間宿主又是誰呢?
回顧2003年的那次非典疫情,我們都知道那一次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是果子貍。
這讓我們所有中國人都記憶猶新,因為某些人吃了果子貍,所以疫情就爆發(fā)了。
而果子貍愛吃的食物之一,就是蝙蝠。
1976年的埃博拉病毒,那一次的中間宿主至今是個迷。
在非洲,人們依然保留捕獵的習(xí)慣,但要命的是,有的人還會把病死的動物遺體撿回去食用。
并且要命的是在非洲有一種狀如牛的蝙蝠,而這種蝙蝠就常常成為人類捕獵的對象,他們也是當(dāng)?shù)氐氖澄镏弧?/p>
誰也不知道那些病死的動物他們病死的原因是什么,
1999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fā)生尼帕病毒流行,中間宿主是豬。
在馬來西亞的養(yǎng)豬場密度很高,而為了經(jīng)濟效益,往往豬場邊上農(nóng)場主還會種很多芒果。
在當(dāng)?shù)赜幸环N水果蝙蝠,被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飛狐,它們很喜歡吃這種芒果,而飛狐的身上就攜帶了尼帕病毒,它們會吃剩的芒果常常會掉到豬圈里,豬吃了之后一旦出欄,就成了人類的食物,于是尼帕病毒就這樣傳播開來。
而這一次的中間宿主很可能就是穿山甲。
那什么叫做宿主呢?就是在我們自然界中的某一種動物,它身上攜帶了這種病毒。
那什么叫中間宿主呢,就是這個病毒是不會從宿主直接傳染給人類,需要有個過渡,那中間宿主,就是這個過渡,或者也可以理解,中間宿主的作用,就是在病源和人類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
而且這一次我們的冠狀肺炎的病毒爆發(fā)在冬天,我們都知道蝙蝠這種小動物在冬天是要東面的,它們都躲在山洞里,雖然我們看到很多視頻和照片,直接把蝙蝠端到餐桌上,但并不代表人類傳染這類病毒是吃蝙蝠造成的結(jié)果。
相反,更有可能是人類吃了穿山甲之后感染的病毒。
我看到網(wǎng)上有這么一句話:在二十一世紀(jì)的今天,居然還有人堅定的相信穿山甲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塊“唐僧肉”。
這些年來穿山甲的數(shù)量急劇下降,這次大概就是自然界給人類的一個警告,任何生命都不可以侵犯其他生命來成全自己,否則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蝙蝠這個小家伙
那我們再來說說蝙蝠吧,我每次看到蝙蝠的照片都會心里感到惡心,它的丑讓我連多看它一眼都很艱難,說實話,我也很難理解有的人是怎么把它放進嘴里的。
對于我們認識的這些中間宿主它自己是可以和病毒和平共處的,包括最初的宿主——蝙蝠,它就是一個奇葩。
這種小小的哺乳動物經(jīng)過千百年的進化,奇跡般的擁有DNA損傷修復(fù)能力,它們還有調(diào)解體溫的能力,可以讓體溫低于10度,也可以讓體溫高于40度。它們不容易生病,并且還很長壽。
于是這個小家伙成了無數(shù)病毒的載體,號稱它為“病毒罐子”也是名副其實。
并且蝙蝠也是世界上除了人類之外,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它們不像多數(shù)的哺乳動物受地形的限制,不會僅限于生活于某個區(qū)域。而且還有個可怕的數(shù)據(jù),哺乳類的1/5居然都是蝙蝠。
當(dāng)然了,原本這病毒就僅僅只是在它身上,并不影響其他生物,就像我們?nèi)说纳砩弦灿泻芏嗖《荆祟愐粯涌梢院退鼈兒推焦蔡帯?/p>
所以病毒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毒的載體變了,它們從一個有免疫力的載體跑到了一個沒有免疫力的載體上,就比如這次,因為我們?nèi)祟悷o節(jié)制的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對野生動物大開殺戒,于是病毒轉(zhuǎn)移到人類身上,和人類的免疫力開始了一場殊死博弈。
換一個角度講,病毒做為微生物的一種,它的存在對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進入人類社會,讓我們恐慌、害怕、躲避,就是提醒我們要有敬畏之心。
四、對大自然的敬畏
接下來,我和要大家說一組數(shù)據(jù)的對比,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知道的一組數(shù)據(jù):
早在34億年前,微生物統(tǒng)治地球的時代,細菌和病毒就遍布每個角落,那時候它們才是地球的主人。
最早的類人猿生活在離我們6500萬年前,而在大約6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和大猩猩才開始分道揚鑣,而真正文明人的出現(xiàn),是在大約1萬年前,我們開始學(xué)會種植農(nóng)作物和文字的出現(xiàn)后。
我們來對比34億年和1萬這兩個數(shù)字,1萬是不是有點微乎及微呢?
要知道,自地球誕生起,絕大多數(shù)時間是沒有人類的哦!
以前我看過一本書,書上建議每個人都要去認真的了解宇宙的起源,只有我們每個人知道宇宙之大后,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渺小。
就好比我們?nèi)祟悓τ诂F(xiàn)在依然在不斷膨脹的宇宙,是不是也像這些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病毒一樣,微乎及微呢?
當(dāng)我們每一個人去了解地球是怎么誕生的,以及地球上還有多少我們?nèi)祟愃鶝]有探索過的未知領(lǐng)域,我們才會懂得對整個自然界以及所有的生靈產(chǎn)生敬畏。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這個地球是屬于所有生命的,人類只是地球上的眾多物種之一。
一旦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并且摧殘,就一定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fù)。
而這樣的事情,其實我們一直在經(jīng)歷,只是還有太多的人沒有引以為鑒!
最后總結(jié)一句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潘多拉的魔盒,我們最好誰也別去打開它!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