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107)
《感知的覺醒》
從客觀世界中覺醒過來,重新獲得世界,這是人類命運的重大轉折。感知世界和認識客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認識客觀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認識者,二是客觀世界,兩者互不相關。而感知世界卻只有一個整體——存在,感知就是存在本身,感知者就是存在者。感知的覺醒就是人從認識者回歸為感知者,感知與存在融為一體。這樣的感知態就是一種新的存在形態,人覺悟到這種存在形態以后,可以有意識地調整或改變自己的感知方式和感知過程,變非理性感知為理性感知,人可以重構感知后的世界。
?
這種重構不是僅僅用行為去改變客觀世界,改變客觀世界僅僅只改變了事物已經被感知的部分,怎么感知的部分被忽略和擱置。因此,被我們的行為改造的事物并不一定適宜于感知,也就是說,我們費力大量制造出不適合我們感知的事物,不但浪費了存在資源,還破壞了我們的感知結果,讓人們與事物相處于矛盾之中。感知重構的世界則大不相同,這是從感知目的出發的行為,是為制造愉悅感知而進行的行為,人們行為的有效性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說,人們再也不會浪費任何資源和任何能力來制造不適合人類存在的東西,一切行為都有效地指向愉悅人類的目的,這是人的行為狀態最理想的展現。人不再制造任何非理性局面,不再有任何非理性的行為發生,世界上再也不會存在非理性的結果。
?
感知覺醒使人們知道該做什么,不做什么;該要什么,不要什么。這是對于人行為目的的自省,是人自我的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我們從改變對象事物到改變感知者本身,完成了一次空前的跨越,人的行為活動會有明顯的變化。人們將普遍看重怎么感知,對感知方法論的研究和應用超過現在認識論的研究和應用。人們對自我的感知意識、感知水平、感知能力的要求上升,人們這才發現我們怎么感知世界比世界上有些什么更為重要。人們這才發現原來我們只獲得了半個世界,另外半個世界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人們從此用心開發自己這半個世界,即對自己的感知能力、感知效率、感知技能的培養和提高。人們開始樂于感知、善于感知、利于感知、精于感知,感知藝術的興起喻示著人們的生活形態進入到更高的層次。人們再也不用物質財富來衡量存在的價值,事物的感知價值才是真正的考量,事物的感知利用率才是其價值的真正體現。人們再也不用生死觀來看待人生,人在感知群體中即感知社會中的價值體現就是創造了多少愉悅的感知值。感知愉悅不愉悅成了衡量生活的新標準,比當下生死更重要的是感知的有與無,比活著更為重要的是人的感知愉悅。
人類的生活現場變為感知現場,人類的生存行為變為感知行為,感知到什么成為對存在的檢驗標準。生活是用來感知的,不是用來度過的;人生是感知的權利,不再是生存的權利;人是感知者,不再是生存者……這些根本概念的變化使世界和人類都全然改變,人類在感知世界不是在依賴世界和利用世界,人也在感知自己而不是在承擔自己。感知的覺醒使人類找到了另外半個世界并使其合攏為一,感知覺醒使人類真正獲得了整體的存在。
?
感知覺醒之后,我們才發現,原來的人類世界是多么的別扭和荒唐,是多么的不可思議。(接下)
注:本文節選自:京東、淘寶電子書:《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