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2019新冠病毒正在全球蔓延,全球醫療衛生系統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WHO已將全球范圍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調至“非常高”。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蔓延,人類命運共同體協同抗疫迫在眉睫。
作為與新冠病毒“抗戰”的前線國家,近兩個月來我國強力全方位遏制疫情,并在與抗擊新冠病毒疫情過程中,收獲了寶貴的防控經驗和臨床診療經驗,這些經驗值得向全球分享。2020年3月7日,鐘南山院士、張文宏教授等專家進行全球連線,討論COVID-19最新診療進展。本次全球連線專家包括: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上海市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馳援武漢防疫一線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羅鳳鳴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許建名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許樹昌教授、曾德賢醫師、意大利米蘭大學Massimo Galli教授、日本國立感染研究所前任所長岡部信彥(Nobuhiko Okabe)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Liyang Hsu教授。
中國應對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
診療進展(診斷、病理解剖和治療)
中國的專家診斷共識建議,把RT-PCR與IgM/IgG抗體兩種方法結合進行綜合確診,減少漏診、誤診的風險,并建議對多種病原體進行鑒別診斷(例如診斷芯片的恒溫擴增分析儀)。國內的病理解剖資料顯示與2003年SARS相比,2019新冠病毒感染最顯著的表現在于細支氣管和肺泡內的大量粘液積聚,這也是危重癥患者病亡的病理學特征之一。這一研究發現提示,臨床醫生需要針對粘液清除、改善通氣供氧開展針對性治療(如無創通氣、高流量吸氧、大劑量乙酰半胱氨酸霧化吸入等)。
除必要的生命支持手段(氧療、機械通氣、體外膜肺)以外,臨床上已經啟動了多項藥物的臨床試驗。在過去一個月內,我國臨床醫護工作人員堅持以治病救人為先導。從醫學倫理的角度出發,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難以開展雙盲空白對照研究,因此研究者分別在廣東、上海、香港地區開展了磷酸氯喹、硫酸羥氯喹、克力芝等的單臂觀察研究,展現了一定療效(例如縮短病毒的轉陰時程),但這些治療方法缺乏同步隨機對照組,在當前疫情已逐步緩解的情況下,部分隨機對照研究可逐步考慮開展,相關資料進一步統計分析后會及時分享給臨床工作者。
針對海外專家關心的臨床流程優化,特別是如何預測很可能發展成為入重癥、危重癥的患者,鐘南山院士分享了近期建立的基于10個危險因素的預測模型(包括淋巴細胞計數等)。張文宏及羅鳳鳴教授分享通過治療機會窗的把握,短期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可能遏制患者從中度到重度的進展。除治療手段外,要充分重視呼吸科醫師、重癥醫學科醫師、感染科醫師、護士、呼吸治療師等協同合作。
海外應對2019新冠病毒感染的診療進展
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國教授充分肯定了中國及時應對2019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巨大努力,使疫情得到強有力的控制。當前,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國疫情的處理與SARS-2003的處理方法類似,即通過居家隔離輕癥患者,并將管理重點放在重癥、危重癥患者,防治大量患者擁擠醫院造成醫療系統崩潰。正因如此,岡部信彥教授特別指出公共衛生、初級保健、衛生保健系統、衛生保健提供者和政府的合作對于管理2019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至關重要。
專家一致認為,全球聯手合作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是疫情控制不可或缺的環節,全球需要在在抗病毒治療、生命支持手段、優化治療流程等方面持續分享更多的成功經驗,并開展全方面合作,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有關本次會議討論的詳細報告,后續將詳細發布于《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雜志,敬請期待。
編輯 王文熙 | 責編 梁文華、楊子峰
轉載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文章內容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未經核實,僅供讀者參考。
編輯:超大荷包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