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色,新擔當!
馬艷嬌是悅和園社區的一名剛入職半年的新社工,這個春節,疫情就是命令,在最關鍵的時刻,她挺身“逆行”,毅然決然地當起了防控一線的信息員、宣傳員、戰斗員。
疫情期間,根據社區安排,她每天奔赴自己所負責的片區,入戶走訪摸排情況,在疫情防控期間,每天都能看到她穿梭的身影。兩萬步、三萬步……她的微信運動步數在好友排行里面遙遙領先。每敲開一戶門她做好了面對冷臉的準備,她剛入職不久,對大家而言是個生面孔,許多人的家庭情況都不熟悉。為了更準確地掌握情況,她準備了一個本子,用于記錄各家各戶的詳細情況,“家里有幾口人、聯系電話號碼、目前所從事的工作、近期途徑地方,是否去過武漢,現在身體狀況怎么樣……”這些都是她要詳細掌握的。
“如果發現什么情況或者有什么需要,打我電話就好,24小時在線。另外,請盡量減少外出,出門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風。”這些話她也不記得重復了多少遍。有一天在摸排情況的過程中,她看到一位大媽沒有戴口罩在馬路上,她立即勸導外出要帶好口罩注意防護,當得知大媽買不到口罩后,她二話不說把自己新買的口罩送給了老人。她雖然是一名普通社工,但是在這個特殊時刻,她由“一員變多員”。她是“宣傳員”,貼通告、發傳單,用各種形式向居民宣傳防疫知識,讓居民深入了解疫情,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她是“守門員”,設監測點、巡查走訪、大數據查找,用多種方法排出外來人員,阻止疫情輸入,讓網格保持零疫情。她是“信息員”,她及時掌握動態信息,及時上報相關單位,做實疫情防控工作。她是“跑腿員”,她在社區群和電話里都會告訴居民,有需要,隨時聯系她,提供上門服務、代辦服務。她用耐心、細心、誠心和責任心打動居民,溫暖了每個居民。
她的愛人也在鄉政府工作,自疫情發生后主動要求去鄭村社區支援防疫工作。夫妻倆共同在一線,只能將5歲多的女兒和年邁的婆婆留在家中,將行動不便的父親獨自留在房山,每當給父親打電話時,聽著父親熟悉的聲音,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作為女兒,她對父母是萬分的愧疚,作為母親,她對女兒同樣是愧疚。在疫情面前,馬艷嬌舍小家為大家,同時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昔日閱兵媽媽 今日重任在肩
33歲的趙迪是悅和園社區的一名普通社區工作者,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及兩個孩子的媽媽。2019年10月1日,她從千余人的隊伍中脫穎而出,經過7個月的艱苦軍事訓練,成為國慶七十周年受閱女民兵方隊一員,斗志昂揚鏗鏘有力的走過了天安門。閱兵精神,是她一生的寶貴財富,讓她擁有了自律和強大的自制力,對祖國對人民的奉獻之情與日俱增,同時也為她的孩子們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疫情當下,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趙迪主動跟同事們一起奮戰一線,從春節至今幾乎一天都沒休息。站崗,入戶,安撫居民,門崗排班,送快遞,一項項的工作,一項項的深入細致排查。趙迪笑言, 疫情期間每個社區工作人員都“身兼數職”,既是采購員、快遞員,又是門衛,偶爾還要充當一把“偵探”,上級提供的重點排查人員,即便只有一個姓名,也要發動群眾力量,把該人的住址電話、行動軌跡查的一清二楚。這些工作看似繁瑣,卻實實在在為群眾織起了一張“保護網”。以心換心,小區里大爺大媽見了面,都會關心一句: “閨女,多穿點衣服,口罩戴好。”還有的叔叔阿姨會給門崗人員送來飲料和水果,這讓趙迪心里暖暖的。隨著返京人員不斷增多,給居家觀察人員送生活必須品成了問題,怎么能讓快遞及時準確無誤的送到居民手中?這時候的趙迪又想新點子,居家觀察人員每天快遞由包樓社工以微信接龍形式報送微信群,同時由她和其他站崗同事負責與快遞公司人員對接,把收進來的快遞按樓號分清并在快遞上標注地址,為了不重復投送,這時趙迪和同事想到了好點子,采取集中投遞,向物業借來電動三輪車每天兩個時間段送,利用午飯時間把手中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居民手中,等居民午休過后在繼續送其他物品,用她的話說,居家觀察人員訂的都是必須生活品,不能隔夜。
疫情期間,她和老公都得上班,兩個孩子只能由婆婆照看。同時,婆婆還得抽空去買菜給全家做飯,這讓趙迪很過意不去,婆婆卻對她說: “迪啊,你放心的去工作吧,家里有我和你爸呢,咱是退伍軍人,又經歷過閱兵,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你就必須上,必須把國家放在第一位,孩子們長大了都會理解的。”婆婆的一席話,讓趙迪充滿了動力。是啊,“若有戰,召必回”,這既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情懷,雖然像趙迪一樣的普通社區工作者們不是白衣天使,但他們也是最美“逆行人”,他們也是這場戰役中應被尊重、贊頌、銘記的“無名英雄”。
防控疫情,重任在肩,我們將全力以赴!面對疫情,眾志成城,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