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肺炎”疫情,身處海外的中國留學生除了要面對繁重的學業,每日對國內的家人各種憂慮,還要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最近,小編刷微博、微信,總是能看到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受歧視事件的報道,中國學生們為了保護自己戴上了口罩,但是卻在公共場合受到了一些歧視,甚至是人身傷害。
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不少中國留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發聲。比如近日就有不少華人和留學生們走到街頭,蒙著自己的雙眼,在身旁的牌子上寫道:“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不要對我有歧視!”。開始街頭的人只是駐足觀看并拍照,隨后就有人上前擁抱這些華人、學生。
也有留學生,用紀錄片的形式為受歧視的同胞們發聲。
除了因為“新冠肺炎”引起的歧視情況,中國學生在海外多少會面臨一些需要為自己說話,爭取自己的權益的情況。在遇到擇由出版的《青少年留學心理啟示錄》一書中,就有關于留學生如何為自己發聲的內容,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在美國,亞裔群體被稱為「model minority」,意思是模范少數民族。這樣的稱呼來源于亞裔高于美國平均值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以及低犯罪率。
然而,這樣的稱呼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很多人認為亞裔相較于非裔,在政治方面很溫和順從,「聲音」很小,更多的是只考慮提高經濟地位,從而導致了美國政府忽視了亞裔的政治權益。
而且,中國留學生往往也給美國人留下「好學生」的印象,比如害羞、不愛說話、溫順、脾氣好、讀書用功、凡事不愛和人爭等特點。 在美國的留學生活中,難免遇見各式各樣的困難,很多中國學生第一反應是忍氣吞聲,并不會為自己說話,爭取自己的權益。
在我大一剛入校那年,同住的3個室友中,一個是中國人,另外兩個是韓國女生。兩個韓國女生人高馬大,熱愛party活動,時常凌晨4點才回宿舍,嚴重影響我和另外一個室友的休息。另外一個中國室友因此時常跟我吐槽她們,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然而平時依舊和兩人笑臉相迎,和睦相處。
在我多次和兩人交涉無果之后,終于忍不住在某天深夜選擇了報警。雖然校警表示處理室友太吵這種事,他做不了什么,但是愿意為我積極地聯系RA(宿管)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天,和RA溝通過程中,他表示無法因為這個原因換室友或者作出懲罰,但是會找她們認真地談談。
于是,在我的力爭下,RA警告了兩個室友,從此晚歸、打擾室友睡眠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不僅如此,在平時生活中,兩個室友也變得友善了很多。
“
如果你都不為自己發聲,
誰會來聲援你?
類似的事情在中國留學生中還有很多很多,比如有的學生考試拿的分數很低,寧愿自己關起門來哭,也不去找教授討論可能的批改漏洞;有的學生外邊消費被多刷了錢,寧愿「算了算了」,也不愿意去找店家力爭要回多收的費用;有的學生在小組項目里被分到不擅長的內容,寧愿咬著牙默默承受,也不愿意去拒絕;有的學生和室友、住家、同學之間產生矛盾誤會,寧愿心里憋屈難過,也不愿意找對方把話說清楚。但是這樣真的就會好嗎?
為什么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都這么「溫順」呢?
每當遇到侵犯自己權益、不公平的事情時,往往缺乏反抗的意識。他們總覺得忍忍就過去了,自己身為外國人,在異國他鄉最好不要惹麻煩,凡事息事寧人就好。甚至很多家長也會教小孩,出門在外不要惹麻煩,要好好和大家相處,幾乎不去強調要學會維護自身。
亞洲文化屬于群體文化(collectivistculture),相比于歐美的個體文化(inpidualisticculture),往往把群體的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
相比于西方價值觀強調的個體成功,亞洲文化更加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安德魯·赫伯特(AndrewHupert),作為中國解決方案(ChinaSolved)的CEO,多年來為跨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的合作提供策略上的指導和建議。他認為,中國人更偏好于尋求一種和諧的狀態,而西方人更追求公正。
另外,在中國,很少有人愿意依靠司法機關或者相關機構去解決糾紛,甚至,出了事情之后,很多人傾向于避開這些機構去解決問題。而在歐美文化里,對公正的追求往往是超出中國人想象的。
自我堅定風格
”
一次又一次,你希望事情再發生一遍時自己會作不同的選擇,會說不同的話;你希望當時的你能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是那么「隨和」;你希望能有勇氣拒絕,維護自己的權益……那你最需要的也許是Assertiveness Training。Assertiveness,這個詞在中文里被解釋為魄力、果敢,也被翻譯為自我堅定。
在美國,自我堅定是一種核心的交流方式,被視為一種正面的品質。
來自紐約的蘇珊·蔡德曼(SusanZeidman)長期為美國管理協會提供自我堅定的訓練,她認為 自我堅定是一種交流風格,掌握這種風格的人可以清晰、直接、誠實地向對方表達出他的想法、感受、需求以及渴求,但與此同時又可以尊重他人的權利和需求。
大部分美國的學生和中國學生比起來,更知道如何表現得自我堅定,從而維護自己的權益。
比如在美國學校的宿舍里,當有噪音影響到自己時,美國學生很習慣于直接去敲門讓對方小聲點;學校小組討論分配任務時,美國學生會很直接地告訴其他組員自己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從而避免被分配到不想做的事;在和他人發生誤會矛盾時,美國學生更善于直接面對,主動坦誠地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美國學生很少會有「忍氣吞聲」的表現,更多地會選擇維護自己的權益,哪怕這個過程比較麻煩。
在美國多年的留學生活中,我也逐漸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在學習中,發下來的考卷批改不清,或者我的想法和批改意見不一致時,我會直接找教授討論。大多數時候,教授會認真聽取我的意見,重新審視我的答案,甚至有過承認自己的出題有誤導性,從而給我的試卷重新評分的經歷。在生活中,當遇到各種麻煩時,我也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絕對不滿足于不公正的結果。
自我堅定有很多優勢:
它能幫助人學會拒絕他人,堅持自己的立場,從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它能讓人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讓自己在和他人相處時變得更加舒服;它還能提高自己的邏輯,以及作決定的能力。此外,自我堅定的處事技巧還能夠創造一個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模式,取得一個「雙贏」的局面。
“
自我堅定和侵略性之間的區別
很多留學生很擔心在爭取自己的權益、需求的過程中會顯得太有侵略性,會被他人認為沒禮貌、粗魯,所以不好意思開口提要求。還有些同學傾向于避免沖突,覺得引發沖突和口角會讓自己很不舒服。
其實表現出自信果敢和具有侵略性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自信果敢的人,在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同時依舊會尊重他人的想法;有侵略性的人只會攻擊他人的想法,抬高自己的觀點。
自信果敢的人表達自己時,通常會以「我」作為開頭,不亢不卑地陳述問題;有侵略性的人傾向于以「你」作為開頭,語調和語言里充滿攻擊和指責的成分。
自信果敢的表達方式著重于解決問題,達到某項目的;而侵略性的方式聚焦在責怪、羞辱和批判方面,容易讓對方產生防御心理,對問題的處理往往也沒什么效率。
如何表現出自我堅定
”
那么怎么樣提升自我堅定的能力,勇于開口表達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呢?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博士,克雷格?馬爾金(Craig Malkin)把自我堅定表達方式總結為 「ABC方法」。
A.經常、頻繁地使用以「我」開頭的句型
更強調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觀點。比如說:「我感覺你這樣做并不尊重我,讓我很受傷。」人們通常對含有「你」的表達產生防御心理,而「我」這樣的句型,更能讓對方專注于需要改進的行為上,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B.描述來自對方的讓你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或者語言
比如說:「當你大聲對我說話時,我感到害怕。」「當你隨意用我的東西時,我感到非常不滿。」這樣直截了當地指出問題,更有利于直視和解決問題。
C.提出要求
在學會為自己說話時,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只是第一步,如果想要真正改變,你需要向對方提出實質性的要求,甚至表達你希望他們如何去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應該假設對方已經知道如何去改變,很多時候,對方是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技巧的。例如,你可以表達:「我和你說話你不回應我時,我感到特別難過,特別受打擊,如果你能在我每次和你說話時都回應我,我會覺得好很多的。」
另外,學會拒絕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練習使用「謝謝,但是我不」句型。這種方式以首先表達對他人的肯定和感謝為基礎,再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既有效率,又不會顯得沒禮貌。比如說:「非常感謝你的提議,但是我無法勝任……」
最后一步,多加練習。熟練運用以上表達方式,把自我堅定變成你性格的一部分!
為什么父母和孩子在假期里會有更多沖突?
“地表最強獎學金”得主都是女生 | 女留學生在美國走得更遠!
《奇遇人生》那個愛笑的大表姐告訴我們:樂觀讓你幸福起來
不愿意溝通?怎么才能了解青春期孩子真實的想法?
責任編輯: